新聞稿                                                                                                                                                                                              2002年11月14日

 

研究顯示本港青少年媒介接觸多判別能力卻低

沉溺使用引發模仿效應

突破機構 於今年一至三月期間進行了一項「香港青少年傳媒素養研究」,研究顯示青少年多接觸各類型的媒體,對提高他們傳媒的判別能力並無幫助;相反,研究發現約一成半有沉溺使用媒體傾向的青少年,他們的傳媒判別能力明顯偏低,而且有較強仿傚媒體訊息的傾向。目前傳媒歪風勁吹之際,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實不容忽視。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十至二十四歲的青少年。研究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本地622名青少年,訪問成功率達30.4%,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3.9%。受訪者的年齡平均為16歲,當中男性佔多(53.2%),大部分是在學青少年(84.5%)。突破資訊研究組採用了早前發展完成的「傳媒素養」量表進行研究,探討受訪者對媒體的判別能力,包括:1)對媒體質素的鑑賞、2)辨認媒體運作的動機、3)辨認媒體內容對應現實的真實程度。評估媒體包括電視、電影、流行曲、漫畫等。


研究主要發現:
一、 接觸傳媒頻密判別力卻低
研究數據顯示, 本地青少年接觸媒體的頻密程度相當高,平均每天看3.3小時電視、聽1.7小時流行曲;每星期有3.6天會看電視連續劇;每月看4.2套電影(包括到戲院、看VCD及在電視看)、看4.5本漫畫,及每月花約100元買流行曲CD。

從研究所見,年紀較大及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少年,對媒體質素的鑑賞、辨認媒體內容對應現實的真實程度兩方面表現較好;惟獨在辨認媒體運作的動機上,年齡的大小及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同樣得分偏低,例如約四成多(42.8%)受訪青少年未能清楚指認出電影裡加入色情及暴力的鏡頭是為了吸引觀眾收看,顯示本地年青人普遍對傳媒運作動機的認知不足。
20_apple
研究顯示青少年多接觸各類型的媒體,對提高他們傳媒的判別能力並無幫助。
( 圖片來源:apple )
二、判別力不足者多沉溺使用媒體
受訪青少年中,發現約一成半(15.1%)有沉溺使用媒體的傾向。他們接觸媒體的時間及使用的數量平均較一般青少年為高,包括每天看電視、聽流行歌的時間,每月看漫畫的數量等。同時,他們會「經常或幾多」出現一些沉溺徵狀,如「當自己晌屋企的時候就一定要開著電視或者聽著流行歌」(89.2%)、「因為要追電視節目而留在家中,不願出街」(41.9%)、「睇漫畫睇到唔願訓覺」(33.3%)等。

研究發現,青少年沉溺媒體的傾向與他們對傳媒的判別力不足有明顯關係;此類人士對媒體質素的鑑賞能力、辨識媒體內容的真實程度兩方面能力明顯較弱,得分低於一般青少年。

三、判別力弱盲目仿傚
研究又顯示,有沉溺媒體傾向的青少年同時有仿傚傳媒內容的傾向,例如「在有意無意間去學習劇集、電影或者漫畫人物處理問題的方法」、「會代入歌詞、劇情或者電影角色,去諗自己的感情問題」等。研究結果指出,若青少年對傳媒缺乏判別能力,容易引至在日常生活中過份沉醉於敘事性的媒體內容,並且增加仿傚媒體訊息的可能。

另外,研究又發現超過一成(11.0%)受訪青少年經常或幾多出現仿傚傳媒訊息的行為,例如「會代入歌詞、劇情或者電影角色,去諗自己的感情問題」(48.5%)、「在有意無意間去學習劇集、電影或者漫畫人物處理問題的方法」(29.4%)。研究顯示,出現仿傚行為的青少年對媒體內容對應現實的辨識能力較弱,相信因而容易以媒體內容及橋段作為個人生活的參考。此結果與突破機構於1999年底進行的傳媒與青少年研究(電視)結果相近。是次研究正好證明青少年分辨媒體內容真、假能力的高低,與他們會否仿傚媒體訊息極有關連。

總結: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幹事陳之虎認為,近年傳媒不斷以色情、暴力作為提高銷量的手法,對辨析能力較弱的青少年影響深遠,然而目前中、小學卻仍未將傳媒教育正式納入課程當中,實在令人擔憂。從是次研究所見,培養青少年對傳媒的判別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傳媒素養,以免被傳媒誤導及操控,實在刻不容緩。陳之虎呼籲有關當局盡快將傳媒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中,既能提高青少年的媒體素養,長遠亦能改善傳媒色情、暴力之歪風。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月蓮表示,近期的東周刊事件反映了本港的傳媒生態已經遭到很大的破壞。主流傳媒的自律精神薄弱,香港讀者的品味也低劣,青少年缺乏機會在一個不受污染的文化環境中健康成長。若香港能夠全面推廣傳媒教育,一方面既能培養市民的傳媒品味,亦可以提高他們監察傳媒的能力。要存在優質及負責任的傳媒,需要有品味的讀者支持,因此必須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傳媒素養。

傳媒教育工作者何惠儀表示,從他們的接觸中發現青少年的辨析能力並非薄弱,卻是由於學校或家長沒有為他們提供適當的討論空間,使他們不能從師長裡獲得思考啟發,亦不能學習到對事件的價值或是非判斷。傳媒每日呈現的社會時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素材,師長應把握機會,多鼓勵及引導青少年討論,啟發青少年的批判思考,幫助他們建立一套正確的價值觀。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