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0年1月13日

 

五成使用ICQ,資訊時代聯繫新模式

在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間進行了一項「青少年使用ICQ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本地五成中學生已使用ICQ作溝通工具。ICQ不單讓青年人增強人際聯繫,更成為認識新朋友的途徑。另外,ICQ被視為一個自由講話的空間、及能夠真正表達自己的地方。調查又發現,只有少於百分之五的中學生,表現出過份沉溺於ICQ,而此類人亦有相當潛在危機。ICQ的使用模式及趨勢,值得社會人士及青年工作者的深入了解和關注。

是次研究的對象為本地中學生。研究組以普查問卷方式,向全港二十間中學進行抽樣調查,其中五間是資訊科技試驗計劃學校,共收回1409份有效問卷,回應率達90%。調查主要詢問中學生使用ICQ的情況、及使用ICQ的態度。


研究主要發現:
ICQ的使用模式
查顯示四成(40.8%)中學生最近三個月都有使用ICQ溝通。大部分使用者的溝通對象都是自己熟識的朋友(59.3%),而他們在網上傾吐心事的對象,也是以熟識的朋友為主(48.7%)。顯示新一代的青少年已曉得善用資訊科技用作增進朋友聯繫,及借助ICQ向同伴傾吐心底說話。青少年使用ICQ情況也十分頻密,絕大部分是每星期都會使用;而每星期用上4次以上的也有三成多(36.2%),大部分每次使用不下於一小時(71.6%)。他們最常傾談的話題離不開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消閒╱嗜好」(52.3%)、「生活感受」(22.7%)及「學業」(18.6%)等。另外,使用者認為「ICQ是個自由講話的空間、好像一個無邊際的世界」(46.2%)及「ICQ是個能夠真正表達自己的地 方」(25.6%),顯示他們已將ICQ上的溝通及表達視為自己與外界接觸的重要模式。調查又發現,四成學生(41.8%)使用ICQ的原因是「打發時間╱解悶」,兩成(25.1%)是「想識多些朋友」,所以傾談是「東拉西扯」(32.6%),較少顧及對話內容。另外,有少部分受訪學生在ICQ上經常與「陌生人」交談(7.8%)和利用ICQ辱罵陌生人(13.7%),及「在ICQ上說謊話而不會感到罪惡、罪咎」(25.6%),情況值得關注。

是次調查詢問了有關沉溺ICQ的徵狀,發現只有少於百分之五的中學生出現過份沉溺的徵狀。有沉溺傾向的青少年在「自我形象」、「父母扶持」、「朋輩扶持」的得分明顯較低;而溝通能力的得分,包括「表達力」、「聆聽力」、「敢於表白自己的能力」也是偏低。顯示他們較少得到父母及朋輩關懷和肯定,缺乏自信心,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相信這些都是導致他們容易沉溺ICQ的成因之一。
12_網上圖片
ICQ不單讓青年人增強人際聯繫,更成為認識新朋友的途徑。
(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
沉迷ICQ潛在危機
是次調查詢問了有關沉溺ICQ的徵狀,發現只有少於百分之五的中學生出現過份沉溺的徵狀。有沉溺傾向的青少年在「自我形象」、「父母扶持」、「朋輩扶持」的得分明顯較低;而溝通能力的得分,包括「表達力」、「聆聽力」、「敢於表白自己的能力」也是偏低。顯示他們較少得到父母及朋輩關懷和肯定,缺乏自信心,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相信這些都是導致他們容易沉溺ICQ的成因之一。

突破研究幹事陳之虎認為,是次調查反映ICQ對青年人的雙重意義。ICQ作為新資訊時代的溝通工具,相信將會被年青人的普遍使用。另外,亦要提防青年人過分沉迷ICQ的潛在危機,以致取代一般的人際溝通渠道,或忽略生活成長的其他部分。父母及青年工作者應接納青年人的新溝通方式,從旁加以關心及指引。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