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6年2月21日

 

四分一本港青少年曾發展網絡友誼

交往只重單向表達 ,較少彼此深入暸解

突破機構收集數據進行「青少年網絡友誼研究」,數據經過分析整理後,顯示本地約四分之一青少年曾經在網絡上與陌生人發展友誼;雖然如此,青少年在網絡的主要傾談和吐露心事對象,仍然以自己熟悉的朋友為主,未有影響平日友伴交往。研究又發現,青少年網絡友誼的交往起初是穩定和頻密,但一般只能維持半年或更短的時間;網絡友誼的交往是隨意和片面的,參與者多著重表達自己,較少彼此深入的瞭解或網外擴展。

是次研究於二○○四年3月至6月期間,以隨機電話普查方式進行,成功訪問本地1,368名10至24歲的青少年,回應率42.7%,樣本誤差少於±2.6%。受訪者中男性佔50.4%,平均年齡為16歲,較多是10-19歲的青少年,近九成人(88.5%)依然在學,一成(10.1%)為全職工作人士,近兩成(18.9%)具預科或以上學歷。


研究主要發現:
一、 兩成半曾發展網絡友誼 ,日常交友未受影響
研究顯示,六成(59.9%)的青少年曾在網絡上與陌生人交談,三成多(34.8%)會在傾談後與對方在網上再次聯絡傾談,整體約四分之一(25.1%)青少年曾與對方持續交往達4、5次以上,研究界定為曾與陌生人發展網絡友誼。網絡友誼主要是透過「ICQ╱instant messenger」(75.7%)建立,其次是「網絡遊戲」(25.5%)及「chatroom, newsgroup╱討論區」(24.5%)。

雖然如此,八成多(83.7%)青少年指在網上最主要的傾談對象仍是「自己熟悉的朋友」,近七成(66.9%)表示只會向「自己熟悉的朋友」傾訴心事、透露私事,部分更會選擇在網上「不向人透露心事 / 私人事」(29.4%);只有極少數會「多數與在網上認識的人」傾談(3.5%)或「多數與不認識的人傾談」(1.3%)。有關的網絡溝通情況,對比突破機構2000年進行的網絡研究結果 ,發現是次研究有更多人以自己熟悉的朋友,作為網絡溝通的主要對象,反映發展網絡友誼,並沒有改變青少年在網絡與平日友伴交往的習慣。
30_網上圖片
研究發現,青少年網絡友誼的交往起初是穩定和頻密,但一般只能維持半年或更短的時間。
(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
二、六成半交往不超半年 ,只重視即時溝通
研究顯示,網絡友誼的交往屬穩定和頻密,但每次的溝通時間不長。大部分(77.8%)曾建立網絡友誼的青少年表示,平均一星期會與網友聯絡至少一次,只約兩成(18.8%)會每星期聯絡五次或以上。至於每次的溝通時間,三成(29.6%)平均少於半小時,每次1小時或以下的合共近七成(68.8%),二成多(24.0%)則多於1至2小時。

研究同時發現,青少年的網絡友誼關係一般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受訪者大多(65.8%)表示一般與網友持續交往平均不超過半年,近四成(38.3%)維持少於2個月,更有近兩成(17.8%)是在3星期或以下。雖然如此,仍有兩成(22.4%)受訪青少年稱網絡友誼的交往能維持一年或以上。

此外,網絡友誼能否保持較長關係,較多因素是基於即時溝通過程是否暢順和投契,及能否延續話題,例如能夠維持交往原因是「大家有共同的話題、喜好」(92.7%)、「對方用心回應你的說話」(88.6%)和「對方重視同你傾計」(84.8%);減少交往的原因是「大家開始冇乜話題╱無野想同佢講」(38.9%)、「對方少左出現」(34.3%)、「傾得唔投契」(34.0%)、「覺得對方不可靠╱無禮貌╱講衰野」(34.0%)和「對方無乜認真回應你的說話」(31.3%)。當溝通內容開始缺乏新意,或沒有適切的回應時,交往關係便會中斷或自然消逝。相對之下,曾否跟對方有網外聯繫(如電話、見面)和大家有否共同朋友,對於延續網絡友誼卻作用不大。

三、著重表達自己,過半人對網絡友誼期望不大
是次研究嘗試探討網絡友誼的相處關係,包括他們傾談交往的深廣程度、對網友的掌握、社交網絡、對關係的期望和互相影響程度等。結果發現,網絡友誼的顯著特質是較多自我且單向的的感受吐露,對網友卻較少掌握和深入瞭解,友誼關係亦以單對單為主,較少擴闊至其他友伴。

例如受訪者表示「會向佢說出自己的感受」(82.7%)和「曾經向對方透露自己私人的事情」(66.1%),但同時「不確定佢是個怎樣的人」(64.4%)、不同意「覺得同佢很親近」(64.6%)和不認為自己「可以說出佢內心的感受」(52.8%)。較多表示自己跟網友沒有共同認識的朋友(62.1%),亦不同意「會將對方介紹給身邊的同事/同學認識」(52.1%)」或「除了互聯網外,你們還有很多接觸的途徑」(54.5%)。

由於網絡上交往具阻隔性,過半受訪者對網絡友誼期望不大,例如「唔會期望這關係可以維持得長久」(52.8%)和「呢段關係對你來說並不重要」(50.4%);亦不認為交往可以互相影響,「很少可以影響對方的看法」(61.5%),更不同意是「互相依賴對方」(74.4%)。

總結: 網絡友誼是青少年自我表達的延伸 ,非網絡活動主流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高級研究幹事陳之虎表示,研究反映發展網絡友誼,並非青少年網絡活動的主流;與此同時,青少年多抱著隨意和純粹找尋傾談對象的心態來發展友誼,此類關係的建立基礎是薄弱和短暫性,較難有實質的發展。事實上根據外地研究結果顯示,只有少於一成的人士能夠在網絡上結識朋友,而最終發展成為穩定交往的友伴。由此觀察,網絡作為青少年結交友伴的場所,其成效實非常有限,更遑論形成新的青少年文化。本地的網絡文化較多是內向性,青少年仍然以認識的朋友作網上深入交往的對象,社會大眾不應對網絡交往存在過多偏見和批評。

健康心理學家鄧焯榮表示,發展網絡友誼可視為青少年成長階段中,認識朋友和自我表達的一種延伸方式。網絡上身份隱藏的條件,讓他們以為可更安心與友伴交往,甚至更深入的表達自己、認識他人,對發展人際支援起正面作用。但網絡友誼亦可能存在問題,一方面網絡友誼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人際接觸和友伴交往;另外,正如平日交友的原則,參與者若未能有智慧辨清合宜的關係界限,胡亂接納友伴不合適的要求,則會將人際問題帶到網上,可產生負面效果,在網絡關係中招損。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