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2年4月15日

 

培育良好品德 在乎師長榜樣

突破機構於2011年2月至4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名為「香港青少年道德價值觀與道德教育研究」,研究發現近7成學校視智育比德育重要,而且道德教育亦不著重教授應用部份。研究又顯示,6成半青少年視師長為最影響其品格形成的人之一,而師長愈能在教授德育時言行一致,並討論道德價值如何在生活應用,青少年愈能建立好品德。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10至29歲青少年,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訪問形式進行,成功訪問本地827名香港青少年,訪問成功率為8.2%(有效成功率為38.3%),樣本標準誤差少於 ±3.4%。受訪男性為47.1%、女性則為52.9%,平均年齡18.0歲,4成受訪者15-19歲(40.9%)。受訪者近8成(77.6%)在學,兩成(21.0%)在職;約3成3(32.8%)受訪者學歷為初中或以下程度,近4成(38.6%)具高中至預科程度,達大專或以上程度的有28.5%。


研究主要發現:
一、 學校重智育過於德育
香港教育理念近年強調全人發展,智育及德育是其中兩個重要範疇,但數據顯示,大部份學校只偏重智育發展。68.6% 受訪青少年認為學校重視發展學生的智育,多於培育學生品格,可見學校多數只看重培育學生知識。同時,不到一半(48.8%)受訪者認同學生品格是學校評核學生的重要標準,反映不少學校只強調傳授學生知識及技巧,較少關注學生的品格。
48_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68.6% 受訪青少年認為學校重視發展學生的智育,多於培育學生品格,可見學校多數只看重培育學生知識。
( 圖片來源: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
二、德育教學少實踐
研究問及青少年在校學習德育的經歷,發現逾9成(93.7%)受訪者表示學校會教授道德觀念,亦要求他們展現良好品格。然而,數據亦顯示6成(57.6%)青少年認為「學校只視道德教育為知識灌輸,很少教導在具體環境中道德價值的意義」;更只有4成(40.3%)受訪者表示師長曾花時間與他們討論如何實踐道德價值。由此可見,青少年從學校能得到德育知識,亦明白學校對學生品格有要求,可惜難從中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的道德價值。

三、德育重實踐及師長重身教 青少年才有好品德
師長的品德對青少年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6成半(65.4%)受訪者認為師長是最影響其品格形成的人之一,可見老師在道德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進一步發現,當師長重視道德實踐及有良好身教,61.9% 受訪青少年會展現高道德行為;相反,師長身教不善及不重視道德實踐,只有三成(30.2%)受訪者有高道德表現。數據反映青少年品德的好壞,與師長言行一致和重視德育實踐有明顯關係。此外,無論學校重視學生智育與否,均只有不足4成受訪學生具高道德表現(重視智育:35.2%,少重視智育:39.2%),可見只重視培育學生知識及技巧未能幫助塑造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

總結: 重智育無助青少年建立品格 教授德育需重身教
是次研究反映青少年對道德價值認知充足,意識到道德對社會帶來的好處。部份學校卻仍偏向提升學生知識水平,對德育未夠重視。另外,師長對青少年起模範作用,其良好身教有助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而重智育的教導對培育青少年品德未有作用。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認為,隨著課程內容與考試壓力日益加重,老師已無法在課餘向學生作出更多關於道德與價值的分享。而當大家只將注意力集中於課程之上,品格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當中,已經淪為空談。事實上今天的家長亦少有主動要求學校就品格教育作出具體的安排,只會在學生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抱怨沒有好好注重學生的德育。

香港通識教育師聯會主席、《突破書誌Breakazine!》編委許承恩老師表示,在重視知識型經濟、重視公開試成績、重視入大學率的背景下,即使是道德教育,也常著重「究竟要教什麼具體可考的知識」、「所教知識未來會不會用」,最後導致道德教育流於表面,亦未能與真實社會生活接軌。故此,老師、家長能樹立身教榜樣非常重要。譬如說,在現實生活中,成年人會不會將常掛在口邊的德育價值實踐出來?成年人值得反思的是,自己有沒有刻意讚賞好的道德價值,而非只是欣賞考試成績?另外,自己做的好人好事,包括以禮待人、關懷社會等,能否被青少年察覺得到?若然青少年能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老師、家長的身教,必比死記爛背別人的故事和生硬的數據資料好。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