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4年6月15日
對政府管治缺信任,政治無力感強
研究顯示本地青年社會政治參與偏低
突破機構於二○○三年十至十二月期間進行了一項「青少年社會政治參與行為研究」,研究顯示本地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並不強,無論在選舉中投票、留意社會政治消息、參與社會事務或政治組織、和向政府表達意見等方面,都表現冷淡。研究同時發現,本地青少年普遍對政府和選舉的信任不高,且有較強的政治無力感;然而,有關因素並非導致他們較少社會政治參與的原因。研究卻發現,青少年普遍對社會政治事情的理解力不足,身邊亦少有人跟他們談及政治,此因素直接影響他們對關注社會政治的興趣,減少他們表達政治訴求的意願。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少年,研究組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本地1287名青少年,訪問成功率達31.3%,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3.0%。受訪者男女比例相約,平均年齡為20.3歲,十八歲或以上青少年共845名;近六成(57.4%)依然在學,三成多(38.2%)為全職工作人士,近三成(29.2%)具大專或以上學歷。
突破資訊研究組於「七.一」之後,2003年區議會選舉前及後進行訪問研究,是次研究主要瞭解本地青少年對社會政治的關注程度、社會政治參與行為、及影響著他們關注的主要因素。
研究主要發現:
一、 本地青少年社會政治參與並不強
研究從幾方面觀察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包括有否在選舉中投票、有否經常留意社會政治消息、曾否參與社會事務或政治團體、和曾否向政府表達意見等,結果發現青少年大多都表現冷淡。只有二成(21.6%)18至29歲的青年是「每次╱很多次」選舉都有參與投票(研究顯示,截至去年十二月約51.0%青年已登記成為選民)。受訪的15至29歲青少年中,只有三成多(37.2%)過去一年是「經常╱頗多」留意社會、政治的消息╱新聞。
實際參與上,整體三成多(36.2%)青少年過去曾參與社會服務團體(例如童軍、少年警訊、公益少年團、聖約翰救傷隊、民安隊等),二成(22.7%)過去曾參與學校、社區、選舉事務有關的組織、團體或助選活動。另外,三成(31.5%)過去曾經向政府或相關部門表達意見,參與的主要是較為被動的「簽名運動」(26.8%),其次是各類型的遊行(17.4%)及捐款支持社會行動(16.7%),相對較主動或利用官方渠道參與的如「投訴」(7.9%)和「投稿╱回應諮詢文件」(2.3%)等只屬少數。以上各項都未曾參與的青少年高達四成(40.3%)。
當問及2003年「七.一」遊行,數據顯示15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一成六(16.0%)有參與,參與比率按年齡組別遞增,15-17歲青少年參與只得9.4%,18-22歲組別16.6%,23-29歲青年升至22.5%。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少年,研究組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本地1287名青少年,訪問成功率達31.3%,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3.0%。受訪者男女比例相約,平均年齡為20.3歲,十八歲或以上青少年共845名;近六成(57.4%)依然在學,三成多(38.2%)為全職工作人士,近三成(29.2%)具大專或以上學歷。
突破資訊研究組於「七.一」之後,2003年區議會選舉前及後進行訪問研究,是次研究主要瞭解本地青少年對社會政治的關注程度、社會政治參與行為、及影響著他們關注的主要因素。
研究主要發現:
一、 本地青少年社會政治參與並不強
研究從幾方面觀察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包括有否在選舉中投票、有否經常留意社會政治消息、曾否參與社會事務或政治團體、和曾否向政府表達意見等,結果發現青少年大多都表現冷淡。只有二成(21.6%)18至29歲的青年是「每次╱很多次」選舉都有參與投票(研究顯示,截至去年十二月約51.0%青年已登記成為選民)。受訪的15至29歲青少年中,只有三成多(37.2%)過去一年是「經常╱頗多」留意社會、政治的消息╱新聞。
實際參與上,整體三成多(36.2%)青少年過去曾參與社會服務團體(例如童軍、少年警訊、公益少年團、聖約翰救傷隊、民安隊等),二成(22.7%)過去曾參與學校、社區、選舉事務有關的組織、團體或助選活動。另外,三成(31.5%)過去曾經向政府或相關部門表達意見,參與的主要是較為被動的「簽名運動」(26.8%),其次是各類型的遊行(17.4%)及捐款支持社會行動(16.7%),相對較主動或利用官方渠道參與的如「投訴」(7.9%)和「投稿╱回應諮詢文件」(2.3%)等只屬少數。以上各項都未曾參與的青少年高達四成(40.3%)。
當問及2003年「七.一」遊行,數據顯示15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一成六(16.0%)有參與,參與比率按年齡組別遞增,15-17歲青少年參與只得9.4%,18-22歲組別16.6%,23-29歲青年升至22.5%。
二、對政府管治和議員信任不高,政治無力感強
研究發現,本地青少年對政府管治的信任不高,整體約一半能對政府的管治能力、政府官員、政策和開放程度等表示信任。年紀越大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低,當中以23-29歲的青年最為負面,過半不信任其管治,例如「政府官員是有能力管治香港」(61.6%不同意)、「政府對不同意見能夠持開放的態度」(57.6%不同意)。
研究同時發現,本地青少年「影響政治的能力感」(political efficacy)偏低,近七成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影響政府的決定」(70.8%),「若政府官員不願意聽取市民的意見,他們是無辦法改變的」(62.9%);只有約一半青少年同意「可以透過很多合法渠道來影響政府的決定」(50.8%);此表示他們普遍認為市民及自己的參與,並不能夠改變社會或政治現狀,政治無力感偏高。
雖然如此,整體七成多(75.9%)青少年仍然認為「投票是最有效讓你影響政府決策的方法」;然而他們普遍對議員或政黨的信任感不高,較多受訪青少年認為「議員當選後很快便會忘記聽取市民的意見」(65.1%),「政黨或議員只關心他們的利益,並不是真實反映選民的意見」(57.2%)。近八成(78.4%)受訪青年表示「現時香港沒有一個政黨或政治團體比較接近他們的想法」,顯示政黨或政治團體並未能正面吸引年青人的注意。
另外,研究顯示本地青少年具一定的民主訴求,受訪青少年對香港現時政治情況的評分為5.4分(1分是「極度專制」,10分是「極度民主」),但當問及理想的民主程度,他們的期望評分為7.7分,顯示他們大多期望有較多的民主。
三、普遍對社會政治事情理解力不足
綜觀本地青少年對於現況具民主的訴求,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對議員或政黨的信任感不強,影響政治的能力感亦普遍偏低,但研究發現以上並非影響著青少年較少關注、或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主要原因。
研究卻顯示,本地青少年普遍認為自己理解社會政治的能力不高,例如六成(62.9%)青少年不同意「自己有足夠的社會及政治常識」、過半數不同意自己「很容易明白社會或政治事件」(53.3%);對香港的政黨或政治團體,近四成(37.5%)否認自己有認識。此外,六成(61.3%)青少年表示「身邊很少人與自己談及政治」。研究發現,以上因素與他們關注和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高低直接相關。
研究深入分析後發現,現時較多關注、參與社會政治的青少年,具有三項特質:1)具備一定的社會政治理解力,2)身邊有同伴、家人討論政治及一同參與表達,3)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等。此結果反映本地青少年的社會參與、政治表達,並非基於現實的政治無力感、或個別的民主追求,而是較多基於個人社會政治理解能力的高低,及身邊有否同伴、家人一同思考討論等因素;政府管治能力和威信的下降,亦會刺激他們多留意或參與。
總結:應加強綜合人文教育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幹事陳之虎認為,研究反映香港在走向民主步伐上,除了需要足夠的政治空間外,培養提高市民和下一代對社會參與的興趣,加強他們對社會政治的理解能力和承擔感亦非常重要。當社會討論集中於政制發展的同時,亦應該關注加強整體市民的社會識見和素質,培養青少年對服務社會的承擔感,建立高質素的公民社會。
陳之虎建議本地應加強綜合人文教育,例如在中學階段提高青少年的社會識見,強化他們對社會、政治、經濟、國家、歷史等方面的基礎認識,讓他們未來有足夠能力和識見承擔社會、服務人群。與此同時,政府可考慮開放更多渠道讓青少年參與社會事務,發表意見,例如接受青年透過網絡向政府表達意見,強化青年議會等;此舉除了可紓解青少年對現況的不滿,亦可讓他們從參與社會事務中,體驗管理自己和社會的經驗,能在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
研究發現,本地青少年對政府管治的信任不高,整體約一半能對政府的管治能力、政府官員、政策和開放程度等表示信任。年紀越大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低,當中以23-29歲的青年最為負面,過半不信任其管治,例如「政府官員是有能力管治香港」(61.6%不同意)、「政府對不同意見能夠持開放的態度」(57.6%不同意)。
研究同時發現,本地青少年「影響政治的能力感」(political efficacy)偏低,近七成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影響政府的決定」(70.8%),「若政府官員不願意聽取市民的意見,他們是無辦法改變的」(62.9%);只有約一半青少年同意「可以透過很多合法渠道來影響政府的決定」(50.8%);此表示他們普遍認為市民及自己的參與,並不能夠改變社會或政治現狀,政治無力感偏高。
雖然如此,整體七成多(75.9%)青少年仍然認為「投票是最有效讓你影響政府決策的方法」;然而他們普遍對議員或政黨的信任感不高,較多受訪青少年認為「議員當選後很快便會忘記聽取市民的意見」(65.1%),「政黨或議員只關心他們的利益,並不是真實反映選民的意見」(57.2%)。近八成(78.4%)受訪青年表示「現時香港沒有一個政黨或政治團體比較接近他們的想法」,顯示政黨或政治團體並未能正面吸引年青人的注意。
另外,研究顯示本地青少年具一定的民主訴求,受訪青少年對香港現時政治情況的評分為5.4分(1分是「極度專制」,10分是「極度民主」),但當問及理想的民主程度,他們的期望評分為7.7分,顯示他們大多期望有較多的民主。
三、普遍對社會政治事情理解力不足
綜觀本地青少年對於現況具民主的訴求,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對議員或政黨的信任感不強,影響政治的能力感亦普遍偏低,但研究發現以上並非影響著青少年較少關注、或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主要原因。
研究卻顯示,本地青少年普遍認為自己理解社會政治的能力不高,例如六成(62.9%)青少年不同意「自己有足夠的社會及政治常識」、過半數不同意自己「很容易明白社會或政治事件」(53.3%);對香港的政黨或政治團體,近四成(37.5%)否認自己有認識。此外,六成(61.3%)青少年表示「身邊很少人與自己談及政治」。研究發現,以上因素與他們關注和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高低直接相關。
研究深入分析後發現,現時較多關注、參與社會政治的青少年,具有三項特質:1)具備一定的社會政治理解力,2)身邊有同伴、家人討論政治及一同參與表達,3)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等。此結果反映本地青少年的社會參與、政治表達,並非基於現實的政治無力感、或個別的民主追求,而是較多基於個人社會政治理解能力的高低,及身邊有否同伴、家人一同思考討論等因素;政府管治能力和威信的下降,亦會刺激他們多留意或參與。
總結:應加強綜合人文教育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幹事陳之虎認為,研究反映香港在走向民主步伐上,除了需要足夠的政治空間外,培養提高市民和下一代對社會參與的興趣,加強他們對社會政治的理解能力和承擔感亦非常重要。當社會討論集中於政制發展的同時,亦應該關注加強整體市民的社會識見和素質,培養青少年對服務社會的承擔感,建立高質素的公民社會。
陳之虎建議本地應加強綜合人文教育,例如在中學階段提高青少年的社會識見,強化他們對社會、政治、經濟、國家、歷史等方面的基礎認識,讓他們未來有足夠能力和識見承擔社會、服務人群。與此同時,政府可考慮開放更多渠道讓青少年參與社會事務,發表意見,例如接受青年透過網絡向政府表達意見,強化青年議會等;此舉除了可紓解青少年對現況的不滿,亦可讓他們從參與社會事務中,體驗管理自己和社會的經驗,能在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