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胡漢祥 |
提交日期 | 03/12/2008 |
發佈日期 | 1/2006 |
研究名稱 | 貧窮與社會歧視研究計劃之一:貧窮、歧視與排斥 —— 邊遠地區青年的處境 |
調查、委託機構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樹仁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立法會湯家驊議員辦事處 |
抽樣方法 | 非隨機抽樣 |
調查方法 | 自填問卷 |
訪問對象 | 12-25 歲青少年 |
樣本數量 | 893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1. 貧窮:
~ 有38.7%的在職青年,每月收入少於4000元。 ~ 有72.5%被訪者家庭人均入息少於4000元,屬於貧窮人士。 ~ 大多數青年勞工的工作屬低技術工種,並且多是服務業的基層非技術僱員 ~ 職位零散化的合約工及散工佔49%;兼職的比例亦達20%。 ~ 有65.1%曾失業被訪者在過去兩年期失業少於6個月;有17.4%曾失業被訪者在過去兩年期失業超過12個月。 2. 歧視: ~ 青年人感受到社會歧視的情況值得注意,認為「歧視必然存在」的認同度平均達3.47(1=非常不贊成,5=非常贊成) ;對「教育可減少歧視」及「應立法減少歧視」的認同度高達3.58和3.59。 ~ 青少年歧視他人程度於族群(如南亞裔) 以及精神病患者較嚴重,平均達3.16及3.59(1=沒有影響,7分=非常嚴重)。 3. 排斥: ~ 「區內缺乏大型企業」及「對外交通昂貴」對青年就業所造成的障礙較大,大部份邊遠地區的被訪者均在居住本區及附近工作,被訪者只有兩成到九龍工作,到香港島只有5.6%。 ~ 在邊遠地區工作的青年的工資中位數均少於$5000,只及在新界其他區域和九龍區工資的七成(71.4%)及在香港區工資的一半(52.6%)。 ~ 由於交通費昂貴,限制了青年人尋找工作的機會,而區內的工資水平較市區低,造成他們低工資的困局。 |
有關建議 | ~ 對於居住於邊遠地區的青年經濟及貧窮處境,盡早實施最低工資的保障,加強對零散化工作僱員(如工作時數少於每周18小時的僱員)的保障是重要的政策取向;協助及安排子女培養不同的興趣。 ~ 於邊遠地區發展有特色的社區經濟,及發展社會企業例如創意工業、文化工業、文化及深度旅遊業,利用社區未被發展的資源,在地區中發展有更多青年人可以參與的工種及職位,才能讓青年有發揮才能和夢想的機會。 ~ 對於大部份邊遠地區的青年多留在居住的社區工作的困局,政府在短期內可考慮為居住於邊遠地區低收入人士提供工作交通津貼,長遠應要求公共交通工具減費。 ~ 在回應社會排斥及消除歧視方面,政府應強化邊遠地區的青年的社會資本,尤其是不同類型的橋樑及連結社會資本。具體應加強學校與青少年中心的發展功能,令青少年可以認識、了解及尊重不同背景的社群,發展不同質社會網絡,包括不同的師友計劃。社會應避免歧視青年一代,在沒有歧視的環境下成長,新一代亦會學會共融和尊重,而避免出現歧視他人的情況。 |
資料來源 | 研究報告 |
關注課題 | 社會文化與價值 |
關鍵字 | 貧窮、歧視、立法、排斥、邊遠地區、交通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