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萬政 |
提交日期 | 04/01/2019 |
發佈日期 | 23/1/2016 |
研究名稱 | 整合正向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元素-正向大使計劃 |
調查、委託機構 |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香港小童群益會 |
抽樣方法 | 非隨機抽樣 |
調查方法 | 第一部分:自填問卷;第二部分:小組訪問 |
訪問對象 | 第一部分:F.2-F.3;第二部分:中學生 |
樣本數量 | 第一部分:1710人;第二部分:115人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第一部分:
~根據了Chan et al. (2010),界定分量表達7分或以上有抑鬱趨向,達10分或以上有可能患有抑鬱症,分量表達9分或以上有焦慮趨向,達12分或以上有可能患有焦慮症。 抑鬱 ~47%中學生有抑鬱趨向,21.1%中學生可能患上抑鬱症 ~男生−49.1%有抑鬱趨向,22.9%可能患上抑鬱症 ~女生−43.7%有抑鬱趨向,18.2%可能患上抑鬱症 焦慮 ~40.6%中學生有焦慮趨向,15.5%中學生可能患上焦慮症 ~男生−38.8%有焦慮趨向,14.7%可能患上焦慮症 ~女生−44.3%有焦慮趨向,16.9%可能患上焦慮症 快樂指數 ~7分為滿分 ~4.53為香港中學生的全體平均分 第二部分: 「正向大使小組」活動 ~為期十節的,區分兩組,分別為「整合正向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元素」和「融入正向心理學」 「整合正向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元素」成效 ~來自其中三間中學之55名學生 ~抑鬱−前測為1.51,後測為1.17 (分數範圍:0-3, F=8.006, p<.01) ~焦慮−前測為1.68,後測為1.36 (分數範圍:0-3, F=4.240, p<.05) ~快樂−前測為3.61,後測為4.18 (分數範圍:1-7, F=5.755, p<.05) 「融入正向心理學」成效 ~來自另外三間中學之60名學生 ~抑鬱−前測為1.42,後測為1.30 (分數範圍:0-3, F=4.512, p<.05) ~焦慮−前測為1.64,後測為1.29 (分數範圍:0-3, F=9.462, p<.01) ~快樂−前測為3.35,後測為3.96 (分數範圍:1-7, F=4.600, p<.05) |
有關建議 | 家庭: 家長應了解子女的需要和留意他們的精神健康。在溝通過程中,家長應發掘並發揮子女的正向特質,讓子女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鼓勵子女訂立計劃、實現目標和積極面對困難。 學校: 學校可以運用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如:希望感、情緒智商,問題解決等,舉辦小組活動、講座或校本活動,推動學生運用個人的優點和強項,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及挑戰。 社福機構: 可參考計劃的實務手冊及善用各種社區資源,為青少年舉辦多元化的活動,讓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實踐正向心理學,創造積極關愛的社區文化。 政府: 可擔任倡導的角色,資助社福團體在學校及社區推行正向教育活動或計劃,提升市民的快樂感及豐盛感,減輕抑鬱及焦慮的情緒。政府也應投放資源,為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提供親職教育活動,教導他們如何培育並發揮子女的正向特質。 |
資料來源 | 研究報告 |
關注課題 | 身心健康 |
關鍵字 | 抑鬱、焦慮、快樂感、精神健康、正向心理學、音樂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