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5 年 9 月 3 日

 

四成四子女為免衝突Hea答父母提問 九成半想有自主空間決定未來
父母放下「微管理」 以無條件認可青少年

一般父母為子女著想,會盡力為子女鋪設順遂的未來;也會出於「為你好」而介入子女對學業/職志發展的決定,為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管理」。研究發現,二成六青少年感到父母有「微管理」傾向(註1),試圖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想法,使得有四成四青少年受到父母查問或關心時以「應對式溝通」(即敷衍回答或俗稱Hea答)面對父母;令父母感到關心不被領情、孩子不太願意溝通。而九成半受訪青少年希望父母容許自己在學業或職志方面自行作決定,八成半表示感受到父母給予空間讓其自主安排。同時研究數據顯示,父母的「微管理」對青少年的自尊感產生負面影響;相反,子女得到父母無條件認同,其自尊感將得以提升。若父母願意放手讓子女探索自己的未來,對青少年成長有莫大幫助。

菁研工作小組(下稱「菁研」)—— 由一羣大專生組成的研究小組聯同突破機構於2024年3至12月期間進行「青年期望與父母無條件認可」研究,研究以滾雪球方式(Snowball Sampling)邀請15-29歲青少年填寫網上問卷,成功收回526份有效問卷。受訪男性為45.1%、女性則為54.9%,平均年齡20.2歲。

研究主要發現:
一、家長開明讓子女選擇 惟「為子女好」卻要有無「微」不至的「管理」

「我都係為你好」是父母常會掛在嘴邊的話,然而「為你好」背後卻有著父母為子女未來而訂立的長年計劃 ……

研究發現95.4%受訪青少年希望父母容許自己在學業或職志方面自行作決定。83.1%受訪青少年認為父母容許自己按個人興趣發展自己;84.6%亦表示能夠感受到父母給予空間讓其自主安排,反映現今父母較以往開明。不過,53.5%受訪青少年認為父母覺得自己「總係做得唔夠好、要教返啱」、41.2%亦感到父母認為自己經驗少,要為子女好而幫他們安排;可見父母會給予空間讓子女作選擇,但當父母認為子女經驗不足,會出於「為你好」的緣故而介入幫助。

另外,研究發現平均有25.6%青少年認為父母對他們有「微管理」(註1),例如,27.6%受訪青少年認為父母不放心讓子女負責自己的人生,26.1%表示父母因為自己的表現不符理想而想改變自己;可見「微管理」的父母因為出於憂慮而想左右子女做選擇。研究進一步發現,青少年愈感受父母覺得自己經驗不足而需要介入,愈認為父母對他們有「微管理」傾向。(註2)由此可見,父母容許子女自行探索未來是切合青少年需要的做法,但出於想子女好而左右他們的決定,便會出現「微管理.的行為,親子間的張力及矛盾便容易發生。
二、青年應對式溝通的成因與父母無條件認可的重要性
人總會對他人帶著期望和預設,無條件認可的寶貴之處在於父母能放下對子女的前設,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

父母為子女好,總想關心他們、有好的溝通,但偏偏子女「好似唔想同我講嘢咁」。研究發現,平均44%青少年在受到父母查問或關心時會以「應對式溝通」(即敷衍回答或俗稱Hea答),例如50%會避免受責罵而報喜不報憂、46%不欲父母追問便「hea答」。惟青少年並非不想跟父母溝通,93%希望父母理解他們、給予意見;同時84.6%不希望父母質疑或反對他們。研究進一步發現,青少年愈認為父母在子女挫敗時會「第一時間怪佢哋」、子女經驗不足需要「教返啱」、有「微管理」傾向,青少年愈有「應對式溝通」傾向。(註3)

當青少年被否定,會令他們「唔想再講嘢」。父母想與子女有坦誠溝通,大前提是青少年需要得到父母的無條件認可。數據顯示,平均75.7%青少年感到父母「無條件認可」—— 即使子女的選擇不符合父母期望(不夠好),父母仍無條件認同及肯定子女的做法。例如85%受訪者表示即使自己對前途的想法不符父母期望,父母仍尊重並肯定自己的選擇。研究進一步發現,青少年愈感受父母即使與自己意見不同,愈願意嘗試理解自己想法、愈願意一起承擔由自己選擇帶來的後果時,青少年就愈感受到父母無條件認可,愈少有應對式溝通傾向。(註4)可見,當父母視子女作為獨立個體而容讓他們自行做選擇,青少年會感到被父母尊重、認可,亦能自在地與父母傾訴困難。與此同時,「微管理」與無條件認可呈相反關係,即父母愈出於憂慮想左右子女的決定,他們愈難以無條件認可子女的選擇。

三、微管理使「為你好」變青少年自尊感毒藥 無條件認可增自尊感
「微管理」令到青少年難以真正感到父母為自己好、對自己的愛,反而感到父母只想展示權威與「食鹽多過你食米」的經驗……

父母給予空間, 讓子女作選擇, 為子女好本是良藥, 一旦父母在子女挫敗時怪責, 並作出,「微管理」 良藥便會成為毒藥 研究發現 父母無條件認可會提青少年自尊感 而「微管理」則會降低, 線性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無條件認可對青少年自尊感有顯著正面影響, 而,「微管理」有顯著負面影響 (註5)可見 父母可能認為自己改變子女決定是想讓子女的人生過得更好 而當他們受到父母無條件認可 他們即使遇到挫敗仍能正面看待自己 不會覺得自己無用。

圖片來源: Freepik

總結

菁研小組認為青少年成長需要空間探索,學習為自己做抉擇。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會令父母擔心。青少年在做決定時難免會不夠好,這時他們需要的是空間而非責怪、「微管理」。青少年既想按自己想法而活,又不想因而與父母起衝突,這種拉扯產生應對式溝通,亦損害青少年自尊感。要提高青少年自尊,青年需要父母無條件認可——即使與父母看法不同,仍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不必擔心要符合父母期望才得到認可。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大多數父母管教子女時都本著「為你好」的心態而作出批評,當子女的表現及選擇不如父母所期望的,父母的焦慮會逐漸升溫,作出進一步的「微管理」,期望子女按著自己的心意而行。但父母沒想到他們原先的好意,卻蘊含著子女「不夠好」的意味,子女長期感到被父母嫌棄,未能成為父母理想中的子女,大大影響其自尊心和自信,增添無力感,久而久之便會與父母拒絕對話,所謂「應對式溝通」,以免受到傷害。父母若能以開放的心態,探索自己的焦慮源頭,了解自身與子女成長的時代處境不同,接納子女與自己對於未來選擇如選科、擇業想法不同,能對子女作出善意的提點、鼓勵、甚至商討,有助打開這道溝通的門,提升彼此的自尊感及安全感,改善兩代間的關係。


菁研工作小組成員(排名不分先後):伍建川、黃詠琳、游志謙

——————–
註1:「微管理」是指青少年在為學業/職志發展作抉擇時,父母會基於子女的決定不符自己期望而介入改變子女的決定。

註2:根據Pearson相關性分析(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微管理」與「父母覺得子女無乜經驗,幫佢哋安排係為佢哋好」(r = .339,p < .01)呈正相關。

註3:根據Pearson相關性分析(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應對式溝通與「微管理」(r = .559,p < .01)、「父母認為子女總係會做得唔夠好、要教返啱佢哋」(r = .489,p < .01)、「當你同父母講讀書/工作遇到既挫敗,佢地會第一時間怪咗你先」(r = .543,p < .01)呈正相關。

註4:根據Pearson相關性分析(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無條件認可與「即使你同父母喺讀書/工作有唔同意見,你都可以感受到佢地嘗試理解你既諗法」(r = .648,p < .01)、「父母會同你一齊承擔你選擇帶來既後果」(r = .395,p < .01);與應對式溝通(r = -.575,p < .01)呈負相關。

註5:根據線性迴歸(Linear Regression)分析。結果顯示,無條件認可、「微管理」顯著預測自尊感 (R2= .188)(F(2,518) =60.812,p < .01),無條件認可(β= .258,p < .01)、「微管理.(β= -.204,p < .01)有顯著解釋力。


« 詳細分析結果請參閱研究數據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