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3年7月5日

 

八成半受訪青少年欣賞Mirror Error追夢

從男團追夢經歷中產生「共悟感」 增強追夢熱誠

青少年在追夢過程會遇到不同困難,以致對未來發展感到挫敗,在追夢過程中,他人的經歷會否影響青少年的追夢決心?突破機構研究小組「菁研」於2022年7-9月進行了一項「Mirror/Error熱潮與青少年追夢熱誠」研究,發現8成7受訪青少年表示,在追夢過程中,對他人的追夢經歷有共鳴及啟發,這種「共悟感」有助青少年克服困難及增加追夢熱誠。

本研究以滾雪球方式發放網上問卷予10-29歲青少年,成功收回510份有效問卷。受訪男性為32.6%、女性則為67.4%,平均年齡21.7歲,逾8成受訪者並非Mirror、Error「粉絲」。


研究主要發現:
一、 8成半欣賞Mirror、Error勇敢追夢 追夢過程遇限制減弱追夢熱誠

本研究嘗試了解青少年對兩男團冒起的觀感,結果發現84.5%受訪者認同他們勇敢實踐自己理想、夢想;49.8%認為「Mirror/Error追夢的故事鼓勵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可見,即使受訪者大部份非兩男團「粉絲」,仍然對他們在面對限制時仍堅持追夢表示欣賞,一半受訪者更因為兩男團的經歷鼓勵自己堅持夢想。
研究發現80.8%受訪者「正努力嘗試追求我的理想/夢想」,接近8成3受訪者更指「即使遇到困難,我會努力克服,堅持追求我的理想/夢想」。 然而,他們在追夢時遇到不少阻力,例如受到經濟壓力(72.8%認為「若長遠未能改善家人生活,堅持理想/夢想會讓我感到愧疚」);部分感到「被睇低」(32.2%受訪者同意「我追求理想/夢想不被看好,其他人認為我好快放棄」)。從相關度分析結果反映,青少年愈感到追夢阻力大,追夢熱誠會愈低。
Source: mirror.weare@IG
Source: deegor_hkwa@IG
二、 從別人的追夢經歷中產生「共悟感」 增強追夢熱誠
研究發現「共悟感」有助青少年增強追夢熱誠。「共悟感」是指青少年藉看見別人經歷產生共鳴(「我都一樣係咁」)及醒悟(「其實我都可以」)。當青少年受別人啟發,在艱困環境下仍可堅持「行自己的路」。87.1%受訪者同意「別人不同的追夢經歷令我明白人生可以有許多可能性」;77.5%表示得知別人即使被「潑冷水」仍堅持追夢,會令自己明白追夢無需理會別人評價。可見即使面對困難,共悟感亦可起積極作用。經線性迴歸分析,當追夢阻力會減弱青少年追夢熱誠時,共悟感有助提高他們的追夢熱誠。

三、 Mirror、Error追夢經歷可產生共悟感
「共悟感」的產生,關鍵在於需要青少年看到別人的故事。經研究相關度分析,發現青少年愈欣賞Mirror、Error堅持夢想、愈受他們追夢經歷影響激勵,愈能產生共悟感。可見,Mirror、Error對青少年的影響並非因為追夢成功,而是他們在面對限制下堅持追夢的經歷,推動青少年積極面對外在阻力,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

總結
負責是次研究的菁研工作小組認為,追求夢想要付出代價,青少年或會因經濟、家庭等阻力而卻步。本研究發現青少年可從別人的追夢故事中產生共悟感,使他們在不利環境下仍有動力嘗試發展自己的理想,維持熱誠。一般認為,青少年追夢要靠個人毅力,追夢成功才值得欣賞;此研究證明追夢經歷同樣重要,而共悟感能夠推動他們追夢。

追夢的力量可在眾人的故事中產生,菁研工作小組建議社會應該創造多些空間,讓人的追夢過程得被看見。例如建立一個友善互助的網上平台,收集不同的追夢故事和感受。即使青少年只是分享正在追夢的經歷,亦足夠讓青少年從看到別人的分享而產生「共悟感」,燃起自己的追夢熱誠。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博士近年研究Mirror熱潮,他認為是次研究結果印證了Mirror的明星文本不單來自明星本身。《全民造星》作為讓人追夢的平台,為Mirror增添了一重文化意義,因此,從我們的訪問所見,很多「鏡粉」除了因為Mirror成員的才藝之外,也樂於看到他們的謙虛和追求進步的衝勁。正如很多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的青年人要實踐夢想,走自己的路並不容易。在這個背景下,《全民造星》和Mirror是一個重要例子,讓人看得見追求夢想的過程。追求夢想這件事,變得並不那麼遙遠。而除了《全民造星》之外,相關節目例如《調教你Mirror》也讓人們看到Mirror成員比較私人的一面,包括他們的內心掙扎,令觀眾更清楚他們追求進步的過程。這些都形成了Mirror與共悟感兩者關係的扣連。
突破機構Trial and Error Lab共同創辦人、《嘗試,直至我們找到出路》作者王育娟表示,原以為追夢是一件個人的事,但從Trial and Error Lab一眾手作工藝師的身上看見,如果追夢時有「隔離條友」,大家「一齊跑、一齊捱」,彼此分享和交流做法,不但在心理上鼓勵人繼續堅持,更有實際的經營方式,讓大家有辦法一起活下去。


菁研工作小組成員(排名不分先後):陳詩雅、楊依晴、劉雪儀、黃詠恩、李薏喬、黃祉澄、吳德盈、尹禧朗、梁蔭康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