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2 年 11 月 30 日

 

八成七青少年校園遭遇人際傷害 僅兩成向人傾訴求助

傷害普遍難以制止 從關係入手為上策

source: Film & TV Charity
學校是學習人際相處的重要場景,若人際傷害處理不當,往往帶來長遠影響。突破機構於2021年進行「青少年校園人際傷害行為」研究,結果發現逾八成半(87%)青少年曾於中小學遭遇人際傷害,而僅約兩成(21%)會向人傾訴或求助。研究同時發現青少年會按處境理解欺凌:約七成(72%)同意「當別人表示不悅仍繼續取笑」是欺凌,而過半受訪者會合理化欺凌行為。在處理人際傷害方面,六成半受訪青少年表示學校只着重制止欺凌行為,研究團隊則認為治本需從關係入手。是次研究於港九新界、在街頭訪問 10-29 歲青少年,成功收回 1,125 份問卷。受訪男性為 35.5%、女性則為 64.5%,平均年齡 19.5 歲。


研究主要發現:
一、 逾8成半青少年校園遭遇人際傷害     有損心理健康僅2成傾訴/求助

本研究了解青少年在校園中的人際傷害經驗,結果發現87.2%受訪者曾遭遇6種人際傷害,最常見的分別是「取笑、整蠱」、「針對」及「排擠」(數據見附表)。此外,74.8%受訪者有多於一種傷害經驗,而82.5%受訪青少年表示曾目睹同學遭遇人際傷害,反映人際傷害行為不會單獨出現,且在校園頗為普遍。69.3%受訪者表示曾因遭遇人際傷害而感到難受,而即使一般認為朋友間無傷大雅、「玩吓」的「取笑、整蠱」,受訪者亦會感到難受。研究發現受訪者的人際傷害的經驗頻率愈高,心理健康分數愈低。然而,只有21.4%受訪青少年會向人傾訴/求助。
二、 逾7成認為即使對方不悅仍取笑屬欺凌      判斷欺凌問題需考慮具體處境
8成受訪者定義大部分人際傷害行為屬欺凌,當中認為「取笑、整蠱」屬欺凌者則只有59.6%。但套入具體處境提問,則有72%同意「同學唔鍾意俾人改花名,但對方表示『只係玩吓』,仍然繼續」屬於欺凌;更有82.8%不認同「取笑別人只是『玩吓』,不會令對方受傷/損失」。可見除原則定義外,青少年亦按處境理解人際傷害。此外,56.4%受訪者認為「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被人取笑,總有他的原因」,可見即使定義「取笑、整蠱」屬於欺凌,受訪者亦會合理化欺凌行為。

三、 6成半認為學校處理欺凌側重制止行為      處理人際傷害應由關係入手
研究亦從受訪者角度了解學校如何處理欺凌行為。結果發現64.9%受訪者認為「學校著重即時制止欺凌行為再次出現,不會多花時間處理同學間的關係」;54.6%受訪者更指出老師一般認為同學間推撞、整蠱是社交問題,不會跟進處理。可見當學校認為是社交問題,他們便不作處理;而當判斷為欺凌行為時,他們的處理手法主要是即時制止,並非着眼復和同學間的緊張關係。研究更發現,青少年愈認為學校着重即時制止欺凌行為而非處理人際關係,他們愈認為取笑、整蠱不能制止、就算遭遇不開心也要忍受;見到其他人有此遭遇亦愈傾向「唔出聲」。可見現時普遍採取即時制止欺凌的處理手法只能治標,未能治本。

Source: Awareness Days
Source: Public Safety Canda

總結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研究幹事林俊杰認為,難以一刀切定義及處理人際傷害行為,尤其是取笑、整蠱等,若不按處境判斷,有人會視為無傷大雅,事實卻令對方受傷;有人會矯枉過正,連朋友間的嬉鬧亦要禁止。在處理人際傷害行為時亦不應只制止問題,要知道人際傷害行為即使在學校被制止,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如家庭、教會等發生,因此應從關係入手,培養青少年以同理心待人接物,學習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並顧及他人感受。


青少年 Jack 表示,他少時體弱多病、學習能力不高,自幼受盡同學嘲笑、排擠。此經歷令他深信「以暴易暴」的法則,及後更一度成為欺凌者。即使經過長期心理輔導後得到改變,但仍清楚記得當年受傷的痛苦。如果可以重來,他希望老師、社工能及早察覺同學間人際衝突的「小事」,及早介入,讓他與對方有對話空間,減低衝突惡化的可能。


學校是青少年建立身分、自我形象和信心的重要場所,也可以是人際關係的訓練場。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女士表示,在輔導青年人的過程中,發現香港校園的人際傷害行為十分普遍,被取笑、排擠的對象不一定是性格或行為異常、社交理解能力弱者;也可以是成績優越的「風頭躉」。而大部分人都低估了人際傷害所帶來的長遠影響,看似輕鬆的嘲笑,如肥婆、死肥仔等帶有人身攻擊或針對他人弱點的言論,有如利劍刺心,長遠造成內在傷害,甚至成為心理成長的障礙,直接影響年輕人對人的信任及態度,甚至有時候為了保護自己而反過來成為欺凌者或施害者。要越過傷害,關鍵在於青少年經歷過人際傷害後,有沒有機會讓雙方解釋當時的處境及事件經過、彼此的想法與感受,讓青少年學習彼此尊重。若能妥善處理人際傷害,將有助青少年心理及社交情緒健康發展。


註:詳細分析結果請參閱研究報告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