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3年12月21日
五成青少年承認與家人或朋友溝通關係不佳
自我為本的傾向阻礙人際聯繫,削弱家庭關係
突破機構於今年二月至五月進行了一項「青少年人際溝通與聯繫研究」,研究發現五成本地青少年表示與家人或朋友缺乏良好的溝通關係;他們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主要受個人表達能力影響。而青少年與家人的聯繫不足,亦與他們以自我中心的態度來聆聽別人有關;另外由於缺少同感心(Empathy),而引致與朋友的聯繫不佳。以上結果令人關注現時青少年的人際相處是否過於自我中心、缺少對家庭支援的重視。
是次研究主要對象為本地十二至二十五歲的青少年。研究組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849名青少年;另外又訪問了343名二十六至三十九歲的成人作比較樣本。整體訪問成功率達43.2%,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2.8%。青少年受訪者的年齡平均為17.1歲,當中以女性略多(52.0%),七成多(76.4%)依然在學,二成(20.9%)為全職工作人士,近七成(69.6%)具中學或以上學歷。
研究主要發現:
一、 近半未能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良好
研究發現,在各種溝通關係中,青少年與朋友的溝通最好(79.8%),其次是同學(77.3%)、同事(54.8%)和家人(52.6%)。近半(48.8%)的青少年能同時與家人及朋友溝通良好,但亦有四成多(47.3%)表示與家人缺乏良好溝通; 16.2%受訪者與家人及朋友均缺乏良好的溝通(詳細見表一)。研究顯示,能同時與家人及朋友溝通良好的青少年均擁有三大性格特質,包括:
是次研究主要對象為本地十二至二十五歲的青少年。研究組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849名青少年;另外又訪問了343名二十六至三十九歲的成人作比較樣本。整體訪問成功率達43.2%,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2.8%。青少年受訪者的年齡平均為17.1歲,當中以女性略多(52.0%),七成多(76.4%)依然在學,二成(20.9%)為全職工作人士,近七成(69.6%)具中學或以上學歷。
研究主要發現:
一、 近半未能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良好
研究發現,在各種溝通關係中,青少年與朋友的溝通最好(79.8%),其次是同學(77.3%)、同事(54.8%)和家人(52.6%)。近半(48.8%)的青少年能同時與家人及朋友溝通良好,但亦有四成多(47.3%)表示與家人缺乏良好溝通; 16.2%受訪者與家人及朋友均缺乏良好的溝通(詳細見表一)。研究顯示,能同時與家人及朋友溝通良好的青少年均擁有三大性格特質,包括:
- 個性外向,如「擅於與不同的人交談」
- 情緒穩定,如「心情成日都好輕鬆」
- 待人以誠,如「會關注其他人的事」
二、溝通能力、態度影響與家人朋友聯繫
研究發現,青少年未能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良好,皆因缺乏自我表達能力,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朋友聯繫不佳者,除表達力弱,也缺乏同感心,不懂『從對方觀點理解事情』;與家人缺乏良好聯繫者,與其自我中心的態度有關,例如「當有不同意見提出,會打斷對方說話」、「只顧自己說話而忽略對方的表情和反應」。
研究又顯示,良好表達能力、具同感心和聆聽時不以自我為中心,能使青少年之人際關係明顯提升。青少年在溝通時若能清楚表達自己,可讓對方更明白自己的情況和需要;與家人相處時,若減少自我中心的態度,設身處地理解對方,可拉近人際間的距離。
對比26至39歲的成人,研究顯示成人雖有較強的家庭聯繫,但青少年與成人在表達能力、同感心、自我中心的聆聽等方面都沒有分別,顯示以上的溝通及聯繫問題絕非因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所致,而是社會整體缺乏培養良好溝通的教育。
三、重視獲取支援多於付出
另外,研究數據顯示,本地青少年與家人、朋友的交往中,「付出」與「獲取支援」出現差異。青少年較側重取得家人支援,多於支持家人;與朋友之間會重視獲得對方信任、被徵詢意見,多於隨時找到朋友協助。可見青少年對待家人較以自我為先,對待朋友較著重付出與認同。反映年青人對家庭重視的下降。
總結:人際技巧以外更需價值培育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員陳之虎表示,研究反映時下青少年人際溝通的弊病在於自我中心,缺乏對他人認同和聆聽,對家人亦缺少重視和諒解。青年工作者除了培養年青人良好溝通技巧,更應提升他們重視他人、重視家庭的價值培育,改善他們以自我為本的思想。
陳之虎建議學校和教育當局,須從小向青少年提供溝通技能訓練及家庭價值教育;否則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自我中心、難於溝通的封閉青少年。
健康心理學家鄧焯榮表示,良好的人際及家庭連繫有助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亦可調和生活精神壓力;關係的歸屬能於逆境中提供個人情感和物質的支援。要建立健康的支援系統,人際關係中必須保持「獲取」與「付出」的平衡。長期處於付出會令人身心疲乏,而長期處於獲取支援卻會令人變得不懂付出,形成自我中心和冷漠,對身邊的人也會造成壓力和傷害;長遠將削弱社會的人際聯繫動力,整個社會在逆境當中會顯得脆弱無助。
研究發現,青少年未能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良好,皆因缺乏自我表達能力,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朋友聯繫不佳者,除表達力弱,也缺乏同感心,不懂『從對方觀點理解事情』;與家人缺乏良好聯繫者,與其自我中心的態度有關,例如「當有不同意見提出,會打斷對方說話」、「只顧自己說話而忽略對方的表情和反應」。
研究又顯示,良好表達能力、具同感心和聆聽時不以自我為中心,能使青少年之人際關係明顯提升。青少年在溝通時若能清楚表達自己,可讓對方更明白自己的情況和需要;與家人相處時,若減少自我中心的態度,設身處地理解對方,可拉近人際間的距離。
對比26至39歲的成人,研究顯示成人雖有較強的家庭聯繫,但青少年與成人在表達能力、同感心、自我中心的聆聽等方面都沒有分別,顯示以上的溝通及聯繫問題絕非因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所致,而是社會整體缺乏培養良好溝通的教育。
三、重視獲取支援多於付出
另外,研究數據顯示,本地青少年與家人、朋友的交往中,「付出」與「獲取支援」出現差異。青少年較側重取得家人支援,多於支持家人;與朋友之間會重視獲得對方信任、被徵詢意見,多於隨時找到朋友協助。可見青少年對待家人較以自我為先,對待朋友較著重付出與認同。反映年青人對家庭重視的下降。
總結:人際技巧以外更需價值培育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員陳之虎表示,研究反映時下青少年人際溝通的弊病在於自我中心,缺乏對他人認同和聆聽,對家人亦缺少重視和諒解。青年工作者除了培養年青人良好溝通技巧,更應提升他們重視他人、重視家庭的價值培育,改善他們以自我為本的思想。
陳之虎建議學校和教育當局,須從小向青少年提供溝通技能訓練及家庭價值教育;否則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自我中心、難於溝通的封閉青少年。
健康心理學家鄧焯榮表示,良好的人際及家庭連繫有助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亦可調和生活精神壓力;關係的歸屬能於逆境中提供個人情感和物質的支援。要建立健康的支援系統,人際關係中必須保持「獲取」與「付出」的平衡。長期處於付出會令人身心疲乏,而長期處於獲取支援卻會令人變得不懂付出,形成自我中心和冷漠,對身邊的人也會造成壓力和傷害;長遠將削弱社會的人際聯繫動力,整個社會在逆境當中會顯得脆弱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