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3年4月28日
傳統價值有助社會融和提升社會責任
強化公民教育有利社會凝聚共渡難關
突破機構 於去年四月至六月進行了一項「青少年傳統價值與社會責任」研究,研究發現中國傳統價值對青少年的個人道德有正面影響。加強文化抗逆力除了可以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也增加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及義工參與,更有助社會團結融和及共渡難關,長遠來說是有利社會資本的發展。
是次研究成功訪問本地809名中一至中七的在學青少年,樣本標準誤差少於3.4%。受訪者中以女性佔多數(61.1%),九成多(95.3%)年齡介乎於13-18歲,過半數(55.5%)為中四至中五學生,八成(80.9%)於香港出生,一成半(15.3%)於內地出生,五成多(57.6%)居港年期為13-15年,七成(72.6%)沒有宗教信仰。
突破資訊研究組近年進行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本地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抱有正面的評價,也發現對傳統文化認同感愈大,面對困難的抗逆力愈高,同時亦能促進健康的生活模式。是次研究希望探討青少年中國傳統價值強弱與社會責任感及投入感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社會責任帶來的凝聚力對現今香港面對不同處境的影響。
研究主要發現:
一、 青少年認同中國傳統價值的好處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青少年對民族身分認同的比率相對早前的研究結果為高,例如近七成受訪者同意因民族身分感到快樂和滿足(68.5%),近六成表示因民族身分感到驕傲(59.5%),這表示青少年在意識層面上是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另外,青少年普遍對傳統價值抱有正面的態度,例如近八成表示傳統文化能給人有反省空間,使人可從過去歷史中學習(76.8%);超過五成認為傳統文化的意識,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與個人質素(56.6%)。以上反映本地青少年對中國傳統價值仍是接納及支持,而且傳統的經驗往往也成為現在生活上的參考及指引。
是次研究成功訪問本地809名中一至中七的在學青少年,樣本標準誤差少於3.4%。受訪者中以女性佔多數(61.1%),九成多(95.3%)年齡介乎於13-18歲,過半數(55.5%)為中四至中五學生,八成(80.9%)於香港出生,一成半(15.3%)於內地出生,五成多(57.6%)居港年期為13-15年,七成(72.6%)沒有宗教信仰。
突破資訊研究組近年進行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本地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抱有正面的評價,也發現對傳統文化認同感愈大,面對困難的抗逆力愈高,同時亦能促進健康的生活模式。是次研究希望探討青少年中國傳統價值強弱與社會責任感及投入感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社會責任帶來的凝聚力對現今香港面對不同處境的影響。
研究主要發現:
一、 青少年認同中國傳統價值的好處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青少年對民族身分認同的比率相對早前的研究結果為高,例如近七成受訪者同意因民族身分感到快樂和滿足(68.5%),近六成表示因民族身分感到驕傲(59.5%),這表示青少年在意識層面上是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另外,青少年普遍對傳統價值抱有正面的態度,例如近八成表示傳統文化能給人有反省空間,使人可從過去歷史中學習(76.8%);超過五成認為傳統文化的意識,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與個人質素(56.6%)。以上反映本地青少年對中國傳統價值仍是接納及支持,而且傳統的經驗往往也成為現在生活上的參考及指引。
二、傳統價值促進青少年社會責任及融合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重視中國傳統價值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較強;同時對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也有較敏銳的觸覺,願意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們。在這些青少年中,有九成受訪者同意有責任令社會變得更好(95.3%)、回饋社會(94.9%)及有責任去認識及關心社會(94.2%)。面對社會上不同人的需要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看到社會內有些未被正視及滿足的人(90.5%);超過八成表示會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差距感到難過(80.5%)。這顯示他們對社會不同的需要表現關注及有憐憫心。
當面對社會上的不同時,重視中國傳統價值的青少年會有較平等的看法及較大的接納程度,如有九成受訪者認為每個人應有相等的機會和發言權(96.2%);在群體裏做事,人人平等比分等級更重要(90.4%)。面對社會其他的不同時,九成認同應該學習接納不同文化的生活習慣(96.5%)及不同文化及風俗也有其值得欣賞之處(97.3%)。結果顯示傳統價值除了可以加強個人對社會意識及責任感外,亦培養青少年平等及接納的態度去面對社會上的不同,能進一步喚醒他們關注社會的需要及作出回應,這也是建構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一環。
三、傳統價值有助青少年參與及回應社會需要
此外,重視中國傳統價值的青少年也較認同貢獻社會的重要性,如有九成表示透過服務社會來提昇個人貢獻及助人的精神是很重要的(91.0%)及有責任採取實際措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90.8%)。數據顯示八成認為應該毫不猶豫,想盡辦法幫助有需要的人(81.7%)及即使有生命和受傷的危險,也應該幫助危難中的人(87.1%)。從以上可見,重視傳統價值的青少年對社會的人和事也是較願意承擔,甚至個人要作出損失或犧牲也不介意,超越了重視個人利益的層面而對身邊的需要作出回應。
香港近日出現的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有人伸出援手,願意透過不同渠道支持前線工作人員及病患者與其家屬,令他們在困難中得到關心及安慰,是令人鼓舞的行為。但與此同時,有些共同經歷事件的人士卻從中發放不真確的消息去加重市民的壓力,在困境中再製造恐慌,令情況雪上加霜。這反映部份市民對社會需要表現冷漠及過分重視個人利益,這會削弱社會團結的力量;相反,若願意對社會的需要作出正面回應的人愈多,社會的凝聚力便愈強。所以,加強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及承擔對面對當前的處境極其重要,亦可以為社會帶來長遠而恆久的穩定。
四、藉社會事件向學生灌輸正確公民意識
負責研究的突破機構高級研究幹事鄧焯榮認為,學校或前線工作者應就近期社會發生的事件,向學生灌輸正確的觀念及公民意識,教育青少年在逆境中如何回應社會需要,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同時,也嘗試向身邊有需要的人作出關心及支持,以致在困境中可以彼此承托及守望相助,發揮互助互愛的精神。若個人視自己為社會重要的一分子,其對社會的投入感及歸屬感會相應增加,這令個人考慮對社會的付出及回應社會的需要起積極作用。此外,面對在病患中或懷疑患病的市民時,也要抱有接納的心態;懷疑自己受到感染的也要有公德地自我隔離;因為排斥、歧視或隱瞞只會帶來社會的分化及增加社會的不穩定。
突破副總幹事梁永泰認為這個研究的結果非常重要,對了解香港青年人、教育的方向和青年人的未來角色都有啟示:
自九七年金融風暴至今,香港經濟一直處於低位。從目前情況來看,未來香港需要面對一段長時間才能復甦;青少年要有足夠的韌力和心理預備才能面對各方面帶來的問題,這有賴支援系統的建立:包括家人、朋友、同學及同事之間和諧的關係,共同面對當前的困難及疏導不愉快的情緒。這段時間是學習成長的好時機,如果能把危機轉為機會,以及將逆境變為順境,香港便可以從困境中跳脫出來,建立一個屬於大家的群體 — 群策群力的社會。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重視中國傳統價值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較強;同時對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也有較敏銳的觸覺,願意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們。在這些青少年中,有九成受訪者同意有責任令社會變得更好(95.3%)、回饋社會(94.9%)及有責任去認識及關心社會(94.2%)。面對社會上不同人的需要時,有九成受訪者表示看到社會內有些未被正視及滿足的人(90.5%);超過八成表示會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差距感到難過(80.5%)。這顯示他們對社會不同的需要表現關注及有憐憫心。
當面對社會上的不同時,重視中國傳統價值的青少年會有較平等的看法及較大的接納程度,如有九成受訪者認為每個人應有相等的機會和發言權(96.2%);在群體裏做事,人人平等比分等級更重要(90.4%)。面對社會其他的不同時,九成認同應該學習接納不同文化的生活習慣(96.5%)及不同文化及風俗也有其值得欣賞之處(97.3%)。結果顯示傳統價值除了可以加強個人對社會意識及責任感外,亦培養青少年平等及接納的態度去面對社會上的不同,能進一步喚醒他們關注社會的需要及作出回應,這也是建構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一環。
三、傳統價值有助青少年參與及回應社會需要
此外,重視中國傳統價值的青少年也較認同貢獻社會的重要性,如有九成表示透過服務社會來提昇個人貢獻及助人的精神是很重要的(91.0%)及有責任採取實際措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90.8%)。數據顯示八成認為應該毫不猶豫,想盡辦法幫助有需要的人(81.7%)及即使有生命和受傷的危險,也應該幫助危難中的人(87.1%)。從以上可見,重視傳統價值的青少年對社會的人和事也是較願意承擔,甚至個人要作出損失或犧牲也不介意,超越了重視個人利益的層面而對身邊的需要作出回應。
香港近日出現的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有人伸出援手,願意透過不同渠道支持前線工作人員及病患者與其家屬,令他們在困難中得到關心及安慰,是令人鼓舞的行為。但與此同時,有些共同經歷事件的人士卻從中發放不真確的消息去加重市民的壓力,在困境中再製造恐慌,令情況雪上加霜。這反映部份市民對社會需要表現冷漠及過分重視個人利益,這會削弱社會團結的力量;相反,若願意對社會的需要作出正面回應的人愈多,社會的凝聚力便愈強。所以,加強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及承擔對面對當前的處境極其重要,亦可以為社會帶來長遠而恆久的穩定。
四、藉社會事件向學生灌輸正確公民意識
負責研究的突破機構高級研究幹事鄧焯榮認為,學校或前線工作者應就近期社會發生的事件,向學生灌輸正確的觀念及公民意識,教育青少年在逆境中如何回應社會需要,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同時,也嘗試向身邊有需要的人作出關心及支持,以致在困境中可以彼此承托及守望相助,發揮互助互愛的精神。若個人視自己為社會重要的一分子,其對社會的投入感及歸屬感會相應增加,這令個人考慮對社會的付出及回應社會的需要起積極作用。此外,面對在病患中或懷疑患病的市民時,也要抱有接納的心態;懷疑自己受到感染的也要有公德地自我隔離;因為排斥、歧視或隱瞞只會帶來社會的分化及增加社會的不穩定。
突破副總幹事梁永泰認為這個研究的結果非常重要,對了解香港青年人、教育的方向和青年人的未來角色都有啟示:
- 土生土長的一代,跨越一九九七的一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仍有強烈的認同與歸屬;而不是無根的一代。
- 香港教育不能單在思維理性上,也要培養年青人的德性與文化素質,傳統文化教育是良好的德育教育基礎。
- 面對香港當前及未來的社會危機,公民責任非常重要,傳統文化及道德教育,正好為社會凝聚力提供重要基礎。
自九七年金融風暴至今,香港經濟一直處於低位。從目前情況來看,未來香港需要面對一段長時間才能復甦;青少年要有足夠的韌力和心理預備才能面對各方面帶來的問題,這有賴支援系統的建立:包括家人、朋友、同學及同事之間和諧的關係,共同面對當前的困難及疏導不愉快的情緒。這段時間是學習成長的好時機,如果能把危機轉為機會,以及將逆境變為順境,香港便可以從困境中跳脫出來,建立一個屬於大家的群體 — 群策群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