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1年9月30日

 

傳統文化提高抗逆力,促進健康生活模式

兩成青少年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分

突破機構 於今年四、五月期間進行了一項『青少年文化價值』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只有兩成青少年清楚及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大部分被訪者都對傳統文化有正面的評價。研究更發現,對傳統文化認同感愈大,面對困難的抗逆力愈高,同時亦能促進健康的生活模式。

是次研究的對象為本地中學生,目的是瞭解香港回歸四年以後,面對社會急速的轉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及民族身分的認知感、面對逆境的抗逆力及一般的健康生活模式等情況。研究以普查問卷方式進行,抽樣訪問了全港714名中學生,最後收回有效問卷共623份,樣本標準誤差少於四點五個百分點。


研究主要發現:
少數青少年清楚及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
受訪者中,接近九成青少年是在港出生的。研究發現,在直接問及個人民族身分的問題上,較少(18.6%)青少年清楚及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分,更有兩成(18.3%)對自己的民族身分不表關心。例如對於中國國慶日,高達九成(90.3%)青少年只視之為普通假期,只有不足一成(5%)表示會特別慶祝。若被內地人叫作「同胞」時,超過兩成(23.3%)青少年會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同,有一成(10%)更表示會主動澄清自己是香港人。顯示本地青少年普遍不清楚自己的民族身分,對祖國的同胞呈負面態度。
17_立場新聞
研究結果發現,只有兩成青少年清楚及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
(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
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有正面的認同
雖然大部分青少年在態度上未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但在認知層面上卻能夠正面評價傳統文化的重要。例如超過八成(84%)同意傳統文化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價值;超過八成(82.4%)認同傳統文化能給予反省空間,使人類可從歷史中學習。另外,近七成(65.7%)青少年認為傳統文化能給予生活的智慧、提供良好的生活取向;超過六成(62.3%)認為現今的社會問題,可從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或解決方法。

傳統文化意識強,能增強抗逆力及促進健康生活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傳統文化意識較強的青少年有較高的抗逆力,例如在自我形象、同儕/家庭/老師的支持、樂觀態度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感等方面,都比傳統文化意識較弱的青少年表現較好;與此同時,他們的生活模式亦較傳統文化意識薄弱的人健康,例如社會人際聯繫、生活自我調節、健康習慣等方面都表現較佳。相信青少年能清楚及認同自己的民族身分,確認自己的社會角色及位置,加上傳統文化價值中如倫理觀念、傳統信念與智慧等給予青少年正面參考,會有助增加抗逆力及促進健康的生活模式。

突破機構高級研究幹事鄧焯榮先生表示,是次研究反映在香港回歸四年以來,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及認同感依然薄弱,未能培養對祖國的感情,部分甚至對認同中國人的身分態度含糊,既不表示認同,也不表示抗拒。鄧焯榮指出,傳統文化價值有助塑造青少年的世界觀,提供生活方向的指引;認清自己的民族身分更有助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研究結果正好證明加強傳統文化意識,重視傳統文化價值,可增強抵禦逆境的能力及促進健康生活模式。

程介明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會養成自己的行為規範、價值標準、基本假設,方能在社會中生活。傳統文化能夠提供覆蓋這些方面全面的體系,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文化難民,在這些方面會比較吃虧。當然,毫無保留地繼承傳統文化,又會令人保守、因循,因此傳統文化也會不斷演化、更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更新,正是香港人面臨的一個大挑戰。

香港社會結構不斷改變,經濟衰退及世界局勢動盪不安,青少年該如何自處及面對周遭困難是值得關注的。鄧焯榮建議當大家尋求提昇青少年抗逆力的方法時,應考慮返回根本,增加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對祖國的感情,在東西文化交雜的成長環境中,讓青少年認清自己的民族身分。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