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2年5月30日
研究發現一成二家庭因家人賭博受影響
本地約廿四萬家庭曾受賭博衝擊
突破機構 今年三至四月期間進行了一項「賭博與香港家庭研究」,發現本地一成二的家庭在過去三、四年內曾因家人的賭博問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包括影響家庭財政、相處關係轉差、成員的個人情緒受困擾等。研究同時發現,來自這類曾受賭博衝擊家庭的成員,他們的個人心理健康相對較差、人際及社會支援較弱;結果指向,家庭受賭博衝擊後,內裡的關係受到破壞,成員走向孤立因而令家庭變得脆弱。長遠來說,此類情況會削弱了整體社會以互助互信為基礎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是次研究對象為十五至六十四歲的本地家庭成員。研究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本地1418位家庭成員,訪問成功率達46.6%,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2.6%。受訪者的年齡平均為34歲,當中女性較多(56.9%)。研究主要是瞭解本地家庭及其成員參與賭博的情況、他們因為家人的賭博問題所受的衝擊、及比較受訪者的心理健康、人際社會支援等情況。
研究主要發現:
一、 平均每個家庭有2人參與賭博
研究顯示,本地只有一成半(15.5%)家庭是完全沒有接觸過任何形式的賭博,相反超過八成(81.7%)家庭過去一年都有成員參與賭博活動,平均每個家庭就有接近2位成員參與,相等於每個受訪家庭成員的一半人數。本地家庭大約七成(71.7%)有買六合彩,五成有與親友打麻雀、玩樸克(54.0%)及投注賽馬(49.3%);更有接近一成(9.4%)的家庭,有成員於過去一年有去澳門賭場、賭船、本地非法賭檔或去麻雀館等較高危的賭博活動。
是次研究對象為十五至六十四歲的本地家庭成員。研究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的方式,訪問了本地1418位家庭成員,訪問成功率達46.6%,樣本標準誤差率少於2.6%。受訪者的年齡平均為34歲,當中女性較多(56.9%)。研究主要是瞭解本地家庭及其成員參與賭博的情況、他們因為家人的賭博問題所受的衝擊、及比較受訪者的心理健康、人際社會支援等情況。
研究主要發現:
一、 平均每個家庭有2人參與賭博
研究顯示,本地只有一成半(15.5%)家庭是完全沒有接觸過任何形式的賭博,相反超過八成(81.7%)家庭過去一年都有成員參與賭博活動,平均每個家庭就有接近2位成員參與,相等於每個受訪家庭成員的一半人數。本地家庭大約七成(71.7%)有買六合彩,五成有與親友打麻雀、玩樸克(54.0%)及投注賽馬(49.3%);更有接近一成(9.4%)的家庭,有成員於過去一年有去澳門賭場、賭船、本地非法賭檔或去麻雀館等較高危的賭博活動。
二、家人賭博令家庭受衝擊
在受訪的1418個家庭中,共一成二(11.9%)的家庭表示在最近三、四年內曾因為家人賭博的問題而受過衝擊(見附表一)。數據顯示,5.4%家庭的財政曾經受影響,例如將儲起來添置用品的錢用來賭博,典當或變賣家庭的貴重物品用來償還賭債或賭博;另外,10.5%家庭曾因憂慮賭博的問題令家人相處關係轉差,例如家人變得容易煩躁、埋怨、不啾不啋,或者互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3.8%表示家人的情緒受到困擾,如因擔憂賭博的事以致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或上學等;以上合計,曾受影響的家庭佔樣本一成二。二○○一年人口普查顯示本地有205萬個家庭,以此推算,本地約超過24萬個家庭近年曾因賭博而受到衝擊。
這些受賭博衝擊的家庭,從研究所見,家人參與各項賭博活動的比率都明顯較高,特別是「投注賽馬」(79.3%)、「去澳門賭場╱賭船╱本地非法賭檔╱去麻雀館」(20.1%)及「賭波」(16.6%)三項,明顯地高於其他受訪家庭(見附表二);他們參與賭博的成員人數較多、家庭每月賭博的金額高達其他受訪家庭的3倍。此結果與民政事務局委託理工大學進行有關港人參與賭博活的研究結果吻合,報告指最高機會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部分的條件正是參與「賽馬博彩」、「賭場賭博」及「賭波」人士。
三、賭博衝擊削弱家庭社會資本
研究同時發現,來自曾受賭博衝擊家庭的受訪者,他們的個人心理健康較一般受訪者差,如對未來較為悲觀、自我價值不高、生命目標不夠明確;在人際及社會支援上,他們較少感到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對社區及旁人缺乏信任。以上結果指向,家庭受賭博衝擊後,內外都缺乏支援,容易形成孤立,令家庭變得脆弱,成員發展受到障礙;當面對其他外來的衝擊時,會容易引發激烈的行動或其他社會問題。
對於賭波合法化的問題,研究顯示支持(53.1%)及反對(33.9%)的比率與先前進行的數項調查差不多;但無論受訪者對合法賭波的態度如何,有超過一半(52.7%)受訪者憂慮合法賭波後,長遠來說會增加及加劇本地家庭問題的發生,只有三成(32.0%)認為不會出現以上情況,一成多(15.3%)認為「可能會,又可能不會」。此結果與突破於一九九九年尾進行有關擴大賭博的普查接近,顯示市民對擴大賭博的長遠影響,存在一定憂慮,特別是對家庭的衝擊。
總結: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區祥江表示,在輔導家人賭博問題的個案中,若發生在夫妻之間,雙方的關係會惡化,縱然不致離婚,彼此的信任亦需要長時間重建。若賭博問題發生在子女身上,家庭成員會因清還債務意見分歧而造成家庭分化,亦不少個案最終因為逃避債務要離開家庭,造成家庭解體。所以賭博對家庭的衝擊是深遠,而且難以修復。
家庭基建發展總監羅乃萱表示,在失業高企的時勢,會有人視賭博為一個「翻身」的機會,結果泥足深陷,債台高築,無法自拔;在生活中確實發現過這些事例。研究顯示香港家庭參與賭博甚高,而港人相信「小賭怡情」的觀念,但切勿低估賭博對家庭的潛伏破壞力量,特別在家庭凝聚力薄弱,缺乏溝通支援下的孤獨無力感,根本就是滋生病態賭徒的溫床。更不幸的,是沉迷賭博的家庭,會為下一代樹立一個負面的價值典範!這些都是值得三思的問題。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幹事陳之虎認為,結果揭示了過去社會中賭博令家庭所承受的代價。值得注意是,賭博對家庭的衝擊,除了帶來財務壓力,還會破壞家庭和諧外及內聚的互信關係,令家庭孤立,削弱互相守望的社會資本,製造更多個人及社會問題。近日政府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倡導如何拓展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方向,以提昇整體社會互助互信的基礎。是次研究正好指出,擴大認可賭博的方針與此背道而馳。陳之虎呼籲政府考慮涉及賭博政策時,應以強化整體社會資源為依歸,貫徹政策,切勿因短暫財政的考慮,影響社會長遠發展的方向。
早前社聯發表的「社會發展指數2002」趨勢,指出家庭及青少年的情況大大倒退,揭示了現時社會的缺口。社康心理學家鄧焯榮指出,高危的賭博活動所衍生的家庭問題,給社會亮起警號。當社會注目於云云青少年自殺、家庭暴力及經濟逆境等問題時,政府及社會服務齊起呼籲市民要逆境自強,互相幫助,卻忽略當前擴大賭博的政策,正是打擊了市民面對逆境的能力,可算是雪上加霜。研究結果指出高危的賭博活動,衝擊個人與社會資源的連繫性,削弱家庭及社會群體的精神健康,為個人、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的代價。政府應詳細評估現行的社會服務能否應付賭博所衍生的家庭問題,推行更多以家庭及社區為本的預防性工作,全面教育市民有關賭博的影響。
在受訪的1418個家庭中,共一成二(11.9%)的家庭表示在最近三、四年內曾因為家人賭博的問題而受過衝擊(見附表一)。數據顯示,5.4%家庭的財政曾經受影響,例如將儲起來添置用品的錢用來賭博,典當或變賣家庭的貴重物品用來償還賭債或賭博;另外,10.5%家庭曾因憂慮賭博的問題令家人相處關係轉差,例如家人變得容易煩躁、埋怨、不啾不啋,或者互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3.8%表示家人的情緒受到困擾,如因擔憂賭博的事以致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或上學等;以上合計,曾受影響的家庭佔樣本一成二。二○○一年人口普查顯示本地有205萬個家庭,以此推算,本地約超過24萬個家庭近年曾因賭博而受到衝擊。
這些受賭博衝擊的家庭,從研究所見,家人參與各項賭博活動的比率都明顯較高,特別是「投注賽馬」(79.3%)、「去澳門賭場╱賭船╱本地非法賭檔╱去麻雀館」(20.1%)及「賭波」(16.6%)三項,明顯地高於其他受訪家庭(見附表二);他們參與賭博的成員人數較多、家庭每月賭博的金額高達其他受訪家庭的3倍。此結果與民政事務局委託理工大學進行有關港人參與賭博活的研究結果吻合,報告指最高機會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部分的條件正是參與「賽馬博彩」、「賭場賭博」及「賭波」人士。
三、賭博衝擊削弱家庭社會資本
研究同時發現,來自曾受賭博衝擊家庭的受訪者,他們的個人心理健康較一般受訪者差,如對未來較為悲觀、自我價值不高、生命目標不夠明確;在人際及社會支援上,他們較少感到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對社區及旁人缺乏信任。以上結果指向,家庭受賭博衝擊後,內外都缺乏支援,容易形成孤立,令家庭變得脆弱,成員發展受到障礙;當面對其他外來的衝擊時,會容易引發激烈的行動或其他社會問題。
對於賭波合法化的問題,研究顯示支持(53.1%)及反對(33.9%)的比率與先前進行的數項調查差不多;但無論受訪者對合法賭波的態度如何,有超過一半(52.7%)受訪者憂慮合法賭波後,長遠來說會增加及加劇本地家庭問題的發生,只有三成(32.0%)認為不會出現以上情況,一成多(15.3%)認為「可能會,又可能不會」。此結果與突破於一九九九年尾進行有關擴大賭博的普查接近,顯示市民對擴大賭博的長遠影響,存在一定憂慮,特別是對家庭的衝擊。
總結: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區祥江表示,在輔導家人賭博問題的個案中,若發生在夫妻之間,雙方的關係會惡化,縱然不致離婚,彼此的信任亦需要長時間重建。若賭博問題發生在子女身上,家庭成員會因清還債務意見分歧而造成家庭分化,亦不少個案最終因為逃避債務要離開家庭,造成家庭解體。所以賭博對家庭的衝擊是深遠,而且難以修復。
家庭基建發展總監羅乃萱表示,在失業高企的時勢,會有人視賭博為一個「翻身」的機會,結果泥足深陷,債台高築,無法自拔;在生活中確實發現過這些事例。研究顯示香港家庭參與賭博甚高,而港人相信「小賭怡情」的觀念,但切勿低估賭博對家庭的潛伏破壞力量,特別在家庭凝聚力薄弱,缺乏溝通支援下的孤獨無力感,根本就是滋生病態賭徒的溫床。更不幸的,是沉迷賭博的家庭,會為下一代樹立一個負面的價值典範!這些都是值得三思的問題。
負責是次研究的突破研究幹事陳之虎認為,結果揭示了過去社會中賭博令家庭所承受的代價。值得注意是,賭博對家庭的衝擊,除了帶來財務壓力,還會破壞家庭和諧外及內聚的互信關係,令家庭孤立,削弱互相守望的社會資本,製造更多個人及社會問題。近日政府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倡導如何拓展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方向,以提昇整體社會互助互信的基礎。是次研究正好指出,擴大認可賭博的方針與此背道而馳。陳之虎呼籲政府考慮涉及賭博政策時,應以強化整體社會資源為依歸,貫徹政策,切勿因短暫財政的考慮,影響社會長遠發展的方向。
早前社聯發表的「社會發展指數2002」趨勢,指出家庭及青少年的情況大大倒退,揭示了現時社會的缺口。社康心理學家鄧焯榮指出,高危的賭博活動所衍生的家庭問題,給社會亮起警號。當社會注目於云云青少年自殺、家庭暴力及經濟逆境等問題時,政府及社會服務齊起呼籲市民要逆境自強,互相幫助,卻忽略當前擴大賭博的政策,正是打擊了市民面對逆境的能力,可算是雪上加霜。研究結果指出高危的賭博活動,衝擊個人與社會資源的連繫性,削弱家庭及社會群體的精神健康,為個人、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的代價。政府應詳細評估現行的社會服務能否應付賭博所衍生的家庭問題,推行更多以家庭及社區為本的預防性工作,全面教育市民有關賭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