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林雅雪 |
提交日期 | 03/12/2008 |
發佈日期 | 6/2006 |
研究名稱 | 內地與香港 9-16 歲青少年的同伴接納與心理理解能力的關係 |
調查、委託機構 | 北京大學、香港青年協會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 |
抽樣方法 | 非隨機抽樣 |
調查方法 | 自填問卷 |
訪問對象 | 青少年 |
樣本數量 | 內地:689(第一次)、447(第二次);香港:600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1. 背景:
~ 調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調查資料:(內地),內容包括心理理解與同伴接納之間的關係;第二次調查資料:(內地及香港作比較),內容只涉及情境性問題理解和歸因總體趨勢一些初步結果。 ~ 香港問卷內容:個體在四種交往情境(他人正性、他人負性、自我正性、自我負性)下對四類問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再次交往、情緒理解)的回答 (1-5分,數字愈大可能性愈大)。 2. 香港: ~ 在他人正性(接納他人)的情境中:香港青少年用客觀原因(中一:3.83,中二:3.78,中三:3.78)和再次交往(中一:3.79,中二:3.66,中三:3.79)解釋社會交往事件的可能性較高;而中三學生(3.85)用情緒理解較中一、二學生(3.69, 3.67)為高。 ~ 在他人負性(拒絕他人)的情境中:香港青少年用情緒理解(中一:3.37,中二:3.39,中三:3.50)解釋社會交往事件的可能性較高 。 ~ 在自我正性(接納自身)的情境中:香港青少年用再次交往(中一:3.61,中二:3.48,中三:3.73)解釋社會交往事件的可能性較高。 |
有關建議 | ~ 中國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讓被拒絕個體多參與集體活動,多實踐同伴交往來讓他們修正自身行為,提高溝通策略,從而提高他們的同伴接納程度。 ~ 可使用綜合策略又稱指導練習包括正確社會技能的演示和示範、討論、社會技能判斷及在真正的社會情境中對反應進行強化)。 ~ 在改善被拒絕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同伴關係方面:1. 提高被拒絕群體對自身負性(拒絕自身)交往經驗的正確認識;2. 改善同伴態度。 |
資料來源 | 研究報告 |
關注課題 | 自我成長與發展 |
關鍵字 | 朋輩、同伴、心理健康、接納、拒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