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陳寶如 |
提交日期 | 23/02/2011 |
發佈日期 | 2/2009 |
研究名稱 | 金融海嘯對青年就業的衝擊 |
調查、委託機構 | 香港青年協會 |
抽樣方法 | 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 |
調查方法 | 電話訪問、個案訪問 |
訪問對象 | 15-24 歲非在學青少年 |
樣本數量 | 電話訪問:534;個案訪問:20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 整體被訪者對本港未來一年就業前景信心的平均分為55分。比較「全職工作」、「兼職/散工」及「待業/失業」三個組別被訪者的評分,他們的平均分分別為56分、54分及50分(以0至100分評分,0分代表完全沒信心,100分代表非常有信心)。 ~ 金融海嘯下,被訪者在受訪時過去三個月內,分別表示經常或間中出現的頭三個情況;「減省消費」(55.6%)、「感到不開心」(31.0%)及「避免出席朋友聚會」(25.1%)。 ~ 整體被訪者對政府處理失業問題的平均分為46分。比較「全職工作」、「兼職/散工」及「待業/失業」三個組別被訪者的評分,他們的平均分分別為46分、49分及42分(以0至100分評分,0分代表非常不滿意,100分代表非常滿意)。 ~ 被訪者認為政府幫助青少年就業最有效的首三項措施為:「提供津貼,鼓勵私人機構或非政府機構聘用青少年」(46.1%)、「提供進修課程,增加青少年的就業競爭力」(42.1%)及「增加青少年臨時職位」(34.5%)。 ~ 180名過去一年曾失業的被訪者中,表示在失業期間經常或間中出現以下情況;「更加積極搵工」(87.0%)、「努力進修,為自己增值」(62.7%)、「負面情緒(如覺得自己無用)」(50.3%)、「失去信心」(40.1%)及「與家人關係變差」(33.3%)。 ~ 180名過去一年曾失業的被訪者中,36.2%表示在失業期間「自己」給予的壓力最大,其次是「媽媽」(23.7%)。31.1%被訪者認為「媽媽」給予的支持最大,其次是「朋友」(26.6%)。50.3%被訪者表示由「自己」支付個人生活所需,24.9%被訪者表示由「媽媽」支付個人生活所需。 ~ 個案訪問中,被訪個案從離開學校至進入職場,出現以下特點:經歷一段頗長時間、多由培訓機構或朋友推介第一份工作、沒有正規工作經驗、多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及不停地轉換工作。 ~ 個案訪問中,被訪個案持續失業的原因,包括:缺乏求職技巧、低學歷乏經驗、對職志認識不足、缺乏工作動機、特殊障礙影響就業、欠缺就業資訊及職位空缺減少。 |
有關建議 | ~ 關心持續失業的弱勢青少年,就業措施應惠及他們的就業需要。 ~ 擴大展翅及青見計劃,增加培訓資助津貼。 ~ 針對低學歷失業青少年的處境,建議政府開拓合適的就業職位。 ~ 建議政府針對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提供適切就業援助。 ~ 建議政府針對剛畢業的大專生,提供見習計劃及培訓津貼。 ~ 加強就業資訊的更新與傳遞。 |
資料來源 | 研究報告 |
關注課題 | 工作及職業發展 |
關鍵字 | 金融海嘯、就業、裁員、搵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