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BT Research 突破研究
  • 主頁
  • 關於我們
  • 突破最新研究
  • 菁研工作小組
  • 搜尋引擎
  • 聯絡我們
  • Search

檔案整理者陳寶如
提交日期23/02/2011
發佈日期2/2009
研究名稱金融海嘯對青年就業的衝擊
調查、委託機構香港青年協會
抽樣方法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
調查方法電話訪問、個案訪問
訪問對象15-24 歲非在學青少年
樣本數量電話訪問:534;個案訪問:20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整體被訪者對本港未來一年就業前景信心的平均分為55分。比較「全職工作」、「兼職/散工」及「待業/失業」三個組別被訪者的評分,他們的平均分分別為56分、54分及50分(以0至100分評分,0分代表完全沒信心,100分代表非常有信心)。

~ 金融海嘯下,被訪者在受訪時過去三個月內,分別表示經常或間中出現的頭三個情況;「減省消費」(55.6%)、「感到不開心」(31.0%)及「避免出席朋友聚會」(25.1%)。

~ 整體被訪者對政府處理失業問題的平均分為46分。比較「全職工作」、「兼職/散工」及「待業/失業」三個組別被訪者的評分,他們的平均分分別為46分、49分及42分(以0至100分評分,0分代表非常不滿意,100分代表非常滿意)。

~ 被訪者認為政府幫助青少年就業最有效的首三項措施為:「提供津貼,鼓勵私人機構或非政府機構聘用青少年」(46.1%)、「提供進修課程,增加青少年的就業競爭力」(42.1%)及「增加青少年臨時職位」(34.5%)。

~ 180名過去一年曾失業的被訪者中,表示在失業期間經常或間中出現以下情況;「更加積極搵工」(87.0%)、「努力進修,為自己增值」(62.7%)、「負面情緒(如覺得自己無用)」(50.3%)、「失去信心」(40.1%)及「與家人關係變差」(33.3%)。

~ 180名過去一年曾失業的被訪者中,36.2%表示在失業期間「自己」給予的壓力最大,其次是「媽媽」(23.7%)。31.1%被訪者認為「媽媽」給予的支持最大,其次是「朋友」(26.6%)。50.3%被訪者表示由「自己」支付個人生活所需,24.9%被訪者表示由「媽媽」支付個人生活所需。

~ 個案訪問中,被訪個案從離開學校至進入職場,出現以下特點:經歷一段頗長時間、多由培訓機構或朋友推介第一份工作、沒有正規工作經驗、多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及不停地轉換工作。

~ 個案訪問中,被訪個案持續失業的原因,包括:缺乏求職技巧、低學歷乏經驗、對職志認識不足、缺乏工作動機、特殊障礙影響就業、欠缺就業資訊及職位空缺減少。
有關建議

~ 關心持續失業的弱勢青少年,就業措施應惠及他們的就業需要。

~ 擴大展翅及青見計劃,增加培訓資助津貼。

~ 針對低學歷失業青少年的處境,建議政府開拓合適的就業職位。

~ 建議政府針對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提供適切就業援助。

~ 建議政府針對剛畢業的大專生,提供見習計劃及培訓津貼。

~ 加強就業資訊的更新與傳遞。
資料來源研究報告
關注課題工作及職業發展
關鍵字金融海嘯、就業、裁員、搵工

Post navigation

←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
Copyright © 2025 BT Research 突破研究
Powered by BT Research 突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