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黃子軒 |
提交日期 | 22/03/2024 |
發佈日期 | 25/9/2022 |
研究名稱 | 中學生抑鬰焦慮狀況調查2022 |
調查、委託機構 |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
抽樣方法 | 非隨機抽樣 |
調查方法 | 自填問卷 |
訪問對象 | 全港中學生 |
樣本數量 | 1192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受訪中學生中的抑鬱平均值達到10.9分(《情緒自評量表》中抑鬱的總分為42,非常嚴重為28+),屬於輕度。48.7%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當中有35.5%的受訪者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症狀,當中首三項分別是「難自動去開始工作」、「覺得自己對將來沒有甚麼可盼望」及「好像不能再有任何愉快、舒暢的感覺」。 ~受訪學生的焦慮平均值錄得 10.8 分(《情緒自評量表》中焦慮的總分為42,非常嚴重為20+),屬於中度。有58%學生呈不同程度的焦慮徵狀,當中有51.3%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焦慮徵狀。學生最普遍出現的徵狀是「憂慮一些令自己恐慌或出醜的場合」,其次是與身體警號相關的項目,分別為「感到口乾」及「感到顫抖」。 ~受訪學生的壓力平均值錄得 13.1 分(《情緒自評量表》中壓力的總分為42,非常嚴重為34+),屬於正常,有55.8%學生呈不同程度的壓力徵狀,當中有26.4%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徵狀。學生最普遍出現的壓力徵狀,依次為:「我覺得自己消耗很多精神」、「我感到很難放鬆自己」及「我感到忐忑不安」。 ~受訪學生普遍不滿的日常生活問題,依次為:「疫情狀況」有40.6%、學業有29.7%以及「社會狀況」有22.4%。 ~研究透過《青少年親子關係量表》評估學生的親子關係狀況,以 24 分為合格標準,結果反映整體受訪學生 與父或母親關係的平均值均屬不合格,分別為 19.95 及 21.02 分。有17%受訪學生自覺與雙親關係理想,有74.8%學生自覺與父親關係欠佳,有67%學生自覺與母親關係欠佳。親子關係欠佳的學生,其整體精神健康顯著較差,抑鬱徵狀亦明顯較嚴重。 |
有關建議 | ~家長宜避免因個人問題而責怪子女,多關心子女的生活狀況理解子女的壓力。 ~家長與子女發生衝突的時候,切記要停止叫駡等激烈的衝突行為,以免子女學著這種無效的情緒表達。 ~學校宜增加更多活動讓子女與家長互相了解和體諒減低家長與子女的衝突。 ~學生宜建立信任網,加強人際連繫、安排 Me Time,享受與自己獨處、學習多角度思考、重新正面評估煩惱,或暫時從壓力來源轉移視線。有助學生加強個人情緒管理能力。 ~校方應重視培養學生關注情緒健康的意識,透過舉辦心理教育課程、減壓體驗活動等,協助學生掌握情緒管理知識。此外,亦應為學生營造具聯繫支援的環境及文化,如推行朋輩支援計劃,或可安排「情緒健康休整日」以促進師生彼此了解及連繫。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關注課題 | 身心健康 |
關鍵字 | 生活壓力、親子關係、情緒管理、精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