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莊嘉健 |
提交日期 | 12/07/2023 |
發佈日期 | 7/2017 |
研究名稱 | 青少年網絡欺凌及校園欺凌行為 |
調查、委託機構 | 復和綜合服務中心、優質教育基金 |
抽樣方法 | 沒有提及 |
調查方法 | 問卷調查 |
訪問對象 | 小五、小六及中一、中二學生 |
樣本數量 | 3000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 根據「被他人網絡欺凌」的量表,小學的平均值為1.08,中學的平均值為1.16(1代表從未遇過,4代表遇過5次或以上)。根據「參與網絡欺凌別人」量表,小學的平均值為1.04,中學的平均值為1.10(1代表從未做過,4代表做過5次或以上)。 ~ 受訪者於過去一個月內曾受人網絡欺凌,最常見的方式是「相片被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12.7%),較2012年升幅達10.3%。其次為「被他人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或被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12.0%)。 ~ 受訪者最普遍之網絡欺凌別人的方式為「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8.1%)及「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別人,或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6.8%)。 ~ 當遭受網絡欺凌時,最多受訪者同意「向家人、老師、社工等求助」(53.8%)。其次為「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49.9%)來處理。亦有44.4%受訪者表示「當作沒看見,不予理會」及「雖然不開心,但只可默默承受」(42.7%)採取逃避方法來處理。 ~ 在欺凌者的特性方面,結果顯示反應式攻擊指數的平均值為最高,達0.94(0代表從未出現,而3代表每天出現),指一些人會主觀地認為眼前的情況受到威脅而出現憤怒情緒,繼而因情緒帶動而使用了攻撃行為作出回應。 |
有關建議 | ~ 政府在全港推行以不記名的問卷調查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學校繼而可以運用有關數據制定相應的措施改善學生的精神健康,例如舉行家長教育工作坊或講座。 ~ 學校及家長與青少年建立互信關係,更有效與青少年討論有關網絡的話題,繼而教導他們避免被網絡欺凌或網絡欺凌他人、與他們討論如何在網絡上保障自己等。 ~ 每所學校宜多讓老師或社工接受培訓並學習如何採用復和手法處理欺凌行為,亦鼓勵培訓學生成為復和大使,協助學校即時處理相對輕微的朋輩衝突。 ~ 如實行「學生支援網絡計劃」,此計劃在過去幾年來於小學的層面上,積極地推廣正確使用互聯網的「八大品格」;這「八大品格」:「愛心」、「尊重」、「盡責」、「節制」、「堅忍」、「明辨」、「謹慎」及「純潔」。 ~ 學校定時為全體學生舉行講座及工作坊,讓學生了解網絡欺凌的危害及嚴重性,並儘早了解有效面對網絡欺凌的態度及處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應該為欺凌者提供控制情緒及社交技巧的訓練,教導他們適當地與人相處。 |
資料來源 | 研究報告 |
關注課題 | 異常或偏差行為 |
關鍵字 | 網絡行為、網絡欺凌、校園欺凌、精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