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者 | 黃詠恩 |
提交日期 | 25/02/2021 |
發佈日期 | 04/2019 |
研究名稱 | 優化香港特別行政區授勳及嘉獎制度 |
調查、委託機構 | 香港青年協會 |
抽樣方法 | 文本分析、非隨機抽樣 |
調查方法 | 文獻參考、街頭訪問、個人訪問 |
訪問對象 | 街頭訪問: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個人訪問:熟悉本港授勳及嘉獎制度的專家、學者和曾獲授勳的社會人士 |
樣本數量 | 街頭訪問:522;個人訪問:5 |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 | ~ 受訪者均認同制度具有一定價值和效用:95.2%視政府嘉許為重要舉措;91%表示個人如得到政府的嘉獎會感到自豪;79.5%亦坦言一個具公信力的授勳及嘉獎制度,能提升他們對特區政府的支持度。 ~ 有59.6%受訪者表示不會考慮向當局作出提名,主要原因並非對制度的否定,而是身邊沒有表現傑出的人選,或不清楚當中細節,例如授勳準則及提名程序等。 ~ 369名表示曾聽過有關制度的受訪者中,近57.6%對過去獲授勳或嘉獎人士的觀感為實至名歸,37.1%則認為他們名過其實。受訪專家認為最終名單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性,加上市民對獲授勳人士所作出的貢獻,一般不會有深入認識,因此社會對某些獲授勳人士出現有保留,亦屬無可厚非。 ~ 曾聽過有關制度的受訪者中,分別有39.3%及27.1%認為,制度最大的不足在於缺乏公眾認識,或資訊欠全面。另外,在整體受訪者中,有75.5%表示有興趣了解獲獎人士的人生經歷。 ~ 曾聽過有關制度的受訪者中,有66.7%認為制度最令他們欣賞的,是不論任何背景人士均有機會獲得嘉許。然而,研究發現有不少獲授勳者的嘉許主要內容,與他們出任政府職位或官位有關。有受訪學者認為,維繫政府良好運作及服務市民等,乃官員職責和本份,倘若按官位而自動獲授勳變成慣例,會有損制度的公平性。 |
有關建議 | ~ 增設提名表格及提名指引,協助和方便市民展開提名,同時增加在社會上一些默默耕耘並作出建樹者可獲提名的機會。 ~ 拓闊「非主要勳銜小組委員會(一般市民)」成員組成部分,加入具多元背景的民間代表,以獨立持平的身分協作遴選,有助加強其認受程度。 ~ 提升資訊透明度,包括開放相關綜合數據及持續推動公眾教育工作,一方面增加市民對授勳及嘉獎制度的認識,另方面消除外界對制度不必要的猜疑。 ~ 深化授勳人士的影響力,邀請他們分享人生閱歷和服務經驗,作為香港社會發展的部分歷史紀錄,同時逐步建立富有香港特色的人文價值。 |
資料來源 | 研究報告 |
關注課題 | 社會民生/政治/法治 |
關鍵字 | 授勳及嘉獎制度、政制、管治、公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