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BT Research 突破研究
  • 主頁
  • 關於我們
  • 突破最新研究
  • 菁研工作小組
  • 搜尋引擎
  • 聯絡我們
  • Search

檔案整理者陳偉堯
提交日期17/02/2015
發佈日期10/2013
研究名稱借貸渡學青年的生活需要與財政壓力研究
調查、委託機構香港青年協會
抽樣方法非隨機抽樣
調查方法網上問卷
訪問對象於 2012/13現在或曾接受學生資助辦事處最少一項大專學生資助或貸款計劃的貸款的全日制大專生
樣本數量727
主要數字、結果撮要1. 貸款情況:

~ 53.9%受訪學生曾接受政府資助課程的經入息審查計劃,18.7%受訪學生曾接受專上學生資助計劃(自資),27.6%受訪學生曾接受全日制大專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14.6%受訪學生曾接受專上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1.5%受訪學生曾接受擴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

~ 政府資助課程的經入息審查計劃中,69.8%貸款者借取累積少於$50,000 的貸款;而需要向自資課程免入息審查計劃借貸的受訪者中43.6%借取累積少於$50,000 的貸款,為各種貸款中最多。 2. 貸款原因:

~ 86.7%受訪者的貸款用於學費 ,45.5%受訪者用於買書和影印等學習開支,28.9%用於 交通,28.6%用於膳食,14.3%用於住宿。 3. 負擔情況:

~ 26.5%受訪者的家人有支付多於一半至全部學習開支,但 59.1%受訪者的家人支付少於一半或完全沒有支付學習開支。當中,23.5%受訪者表示,家人有支付多於一半至全部學費 ,但64.1%表示,家人支付少於一半或完全沒有支付學費。 4. 生活開支(分為學業、衣食住行、社交及通訊):

~ 在學業方面,60.2%受訪者一年學費開支為$40,000至$50,000之間;53.7%受訪者一年學習開支為$4,000 以下。

~ 衣食住行方面,膳食開支的需要最大,61.9%受訪者的每月膳食開支為$600-$1,999。其次是交通開支,61.5%受訪者的每月交通開支為$300-$999。

~ 在社交及通訊方面,62.8%受訪者表示每月的電腦及固定上網費開支為$0-$299 ,當中16.6%表示開支為$0。75.0%受訪者每月的手機及手機服務費為$1-$299。50.7%受訪者在社交或參與活動上每月的開支需要為$300-$9。 5. 兼職和暑期工作方面:

~ 65.5%的受訪者在調查前一年曾於暑假以外(學期內)的期間兼職。而73.6%曾借免入息審查貸款的受訪者有兼職,62.3%借經入息審查貸款者的有兼職。

~ 74.2%受訪者的工作性質是補習/教育/託管;其次是零售/飲食/服務業,佔25.4% ;而於校內任學生助理則有22.3%。

~ 56.4%受訪者曾於調查前的暑假(2013年)做暑期工。不過,自資課程學生比政府資助課程學生更常做暑期工,前者為64.4%,後者為55.6%。 6. 財政壓力方面:

~ 若以 0-10分計算 ,受訪者認為在大專生涯上的財政壓力平均分為7.3分。自資課程受訪者的財政壓力平均分為7.8 分,較政府資助課程受訪者的7.1 分為高。 7. 未來方面:

~ 41.7%受訪者表示有打算升學67.0%表示會以做兼職或暑期工的方式去支付未來的學業開支,其次是62.0%向政府申請助學金和54.5%借錢 。對於不打算繼續升學者,22.6%不升學的最主要原因是認為自己已完成就學階段。17.2%是有興趣到社會工作/先取得工作經驗。

~ 對於畢業後是否能夠獨立,受訪者的信心平均為6.0分。當中,自資課程受訪者的信心較低(5.6 分),而政府資助課程則為6.1 分。

~ 若以0-10 分計算,受訪者認為最能夠減輕財政負擔的是「取消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於在學期間的利息」,平均分為8.2分、其次包括:「減低資助大專課程學費 」(7.9分)、「放寬符合資格申請助學金的家庭收入標準」(7.9分)、「減低自資大專課程學費 」、(7.8分)這些措施,均是針對政府大專助學金及貸款計劃,以及大專課程學費的。
有關建議

~ 簡化大專學生資助計劃的申請手續 ,並酌情放寬審批資格。

~ 免入息審查貸款應免除在學期間計算利息,並可採用定息安排;整體貸款還款安排上應更具彈性。

~ 將中學程度以上至副學位程度以下的課程,納入恒常化的資助範疇。

~ 增加資助學位課程一年級學額至適齡青年25%,並進一步增加資助課程高年級學額。

~ 增加「自資專上獎學金計劃」的受惠人數,並將獎學金的適用範圍,擴大至所有自資全日制大專課程學生。

~ 向通過家庭入息審查的大專生,提供一次外地體驗及交流津貼。
資料來源研究報告
關注課題教育
關鍵字借貸、入息審查、grand、loan、財政壓力

Post navigation

←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
Copyright © 2025 BT Research 突破研究
Powered by BT Research 突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