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4 年 9 月 25 日

 

6成青年以成績定義自己呈「條件式自尊」
愈以父母期望為目標「條件式自尊」愈高 無條件接納則有助提高自尊

青少年成長期間總會質疑自己價值,即使近年父母已比上一代更懂得接納子女失敗,子女仍會覺得自己不夠別人好。突破機構於2022及2024年分別進行兩項研究:「家長期望與青少年條件式自尊研究」及「青少年生活狀況研究」,以了解青少年自我成長發展。兩項研究皆以問卷形式收集數據,於港九新界街頭訪問10-29歲青少年,分別收回744及758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78.3%青少年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的目標,而近6成青少年以成績定義自己價值,呈「條件式自尊」傾向。分析指出,青少年愈以父母對成績期望為目標,愈傾向「條件式自尊」。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條件式自尊會削弱青少年自尊感,而無條件接納有助青少年提高自尊感及展現真實自我。

研究主要發現:
一、青少年以成績定義自己價值 近6成呈「條件式自尊」

研究發現,近6成(58.8%)青少年呈「條件式自尊」傾向,例如「我讀書成績一般/搵錢少,就算其他方面做得好,我都唔覺得自己掂」。他們以學業、工作成績定義自己。相關度分析顯示,青少年愈有「條件式自尊」傾向,愈以社會期望為目標自我增值、愈感到學業/工作壓力、自尊感愈低。
二、「條件式自尊」損害自尊感 「他者接納」有助提高自尊
研究發現平均89.0%青少年經驗「他者接納」,即別人包容自己,例如「我試過同比我叻既人合作,佢地無睇大家既能力差距,覺得我都可以幫到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他者接納」、「自我效能感」及「成功感」對青少年自尊感有顯著正面影響;而「條件式自尊」、「學業/工作壓力」、「努力無效感」有顯著負面影響。結果顯示,青少年有「條件式自尊」傾向損害自尊感,然而,經驗「他者接納」有助提高自尊感。

三、青少年愈以父母期望為目標 「條件式自尊」愈高
青少年自評與父母關係平均6.8分(10分為滿分,屬中上);研究發現平均76.4%父母會無條件接納子女的失敗,如子女受挫折時父母會給予安慰。相關度分析發現,青少年愈認為與父母關係好、同時愈經驗父母接納,自尊感亦愈高。可見,當青少年與父母關係良好,而在受挫折時父母懂得給予安慰,這些都有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此外,研究亦發現平均76.0%青少年理解父母對成績的期望,亦有78.3%將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目標;同時,37.9%青少年追求父母期望時有「努力無效感」,認為自己「點努力都做唔到」。相關度分析顯示,青少年愈將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目標,愈有「努力無效感」、愈傾向「條件式自尊」。族群分析結果更顯示,一組青少年(43.6%)與父母關係良好、同時以父母對成績期望為目標,亦有「條件式自尊」傾向,他們的學業/工作壓力亦高於平均值。由此可見,青少年愈以父母期望為自己目標,想滿足父母,希望父母為自己感到自豪,他們愈容易出現「努力無效感」及「條件式自尊」,兩者皆對青少年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四、8成青少年收埋自己 7成期望展現真誠自我 被接納欣賞
研究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實踐真實自我。結果發現,73.9%青少年想「做番自己」,即保留原來個性特質生活、做決定。然而,56.4%青少年表示因為要符合別人期望而未能經常「做番自己」。青少年的自我本有不同面向,不是只限於成績、成就。可是74.4%青少年表示他們的不同面向(如習慣、性情)不被欣賞。而80.1%青少年會在別人面前「收埋自己」。數據反映,青少年普遍會因滿足別人期望而不能展現自我的不同面向、隱藏真實自我,。所以,我們所要接納的是青少年各面向的真實自我,而這種接納有助提高自尊感。
圖片來源: Counselling Directory

總結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高級研究幹事林俊杰認為,研究反映香港父母普遍接納子女,青少年亦知道父母對成績的真實期望。當青少年愈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的目標,便愈容易出現「條件式自尊」傾向,以成績高低決定自己的價值。父母需明白自己對成就的真正想法會影響子女。研究發現接納有助提高青少年自尊感,而真正的接納,是無條件接受子女本質,哪怕它們於社會不被視為優秀。現代青少年的痛苦不在愁衣食,而是與人比較。當知道自己不達父母的標準,青少年容易有「對唔住父母」的內疚,雖然這非父母的原意,惟青少年總會在意父母的想法。唯有父母真正無條件接納子女的本質,子女才能展現真實自我,肯定自己有價值。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青少年從小活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心𥚃不其然藏著一把呎或長期有著一個嚴厲的判官,總是挑剔自己做得不夠好。即使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良好,父母的期望已潛移默化地成為了自己的目標,內心常催迫著自己要達到甚至乎超越父母要求,希望父母引以為傲,渴望得到父母的確認及肯定,從而感到自己有價值。即使父母有時會表達「唔緊要,唔好迫得自己咁辛苦!」但子女常在親朋戚友的聚會中聽到長輩言談間的比較,他們會因著不能為父母及自己爭氣而感到自卑。所以對父母的挑戰是:「我能否很純粹地愛自己的子女,無論他們的學業成績或工作成就如何,我愛子女的本身,而非愛子女的成就表現。」子女會因著父母的情緒反應及日常交流而得知父母是否表裡一致、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子女的自尊感也因著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而得以提升。



« 詳細分析結果請參閱研究數據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