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9年5月15日

 

青少年燃盡精力  4 成休息後有罪疚

『逆休息』作祟 青少年難為生活減壓

近年青少年自殺問題時有出現,青少年精神健康再次喚起大眾關注。突破機構於2018年10月至12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名為「『逆休息』文化與青少年倦怠」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有倦怠(Burnout)傾向 ── 近4成半為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近2成半更認為即使自己盡了力亦愈來愈難達到學習或工作要求。同時,數據亦顯示普遍青少年處於「逆休息」狀態——指的是青少年怯於或抗拒休息(43.1%),嚴重者更會於休息後感到內疚(39.5%)。研究進一步顯示,「逆休息」會減低休息對紓緩精神壓力的作用。此狀態下,卻使休息本末倒置,反而成為青少年的壓力來源,情況令人關注。

是次研究以街頭問卷形式於港九新界訪問10-29歲青少年,成功收回1,221份問卷。受訪男性為46.3%、女性則為53.7%,平均年齡18.5歲。53.4%受訪者為中學生。


研究主要發現:
一、青少年有倦怠傾向   4成5為應付學業工作身心俱疲
研究發現,受訪青少年日睡6.6小時,時數比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低至少2小時(註1)。與此同時,數據顯示青少年有倦怠(Burnout)傾向,達2.9分(5分最嚴重)。同時,44.0%受訪者因應付學業或工作使身心俱疲、23.8%受訪者更表示即使盡力,仍覺愈來愈難達到學習或工作要求。過往不少學術研究指出倦怠會形成抑鬱,因此,有倦怠傾向是抑鬱的信號。研究反映本港青少年正面對巨大壓力,令他們感到疲倦、無力。
rest
研究進一步發現,在職展上面對愈大的困難,在選擇職業時愈傾向「去興趣化」,而其職業發展焦慮感亦愈高。
( 圖片來源:突破機構 )
二、抗拒休息 4成青少年玩後感內疚
休息的目的是透過遠離日常工作來放鬆身心,所以休息定義其實很廣泛,睡眠是一種,也可以是休閒玩樂(如:打機、閱讀)、甚至是無所事事。然而,抗拒休息的觀念會將休息的好處消耗淨盡。抗拒休息的人,會傾向視休息比工作次要,甚至於休息後感到內疚。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逆休息」。 研究發現,逾4成受訪青少年表示頗多或經常進行休閒玩樂(個人/群體)活動,惟同時有4成(39.5%)表示後悔用了時間去休息,為玩樂而內疚。此外,青少年的休息觀呈「條件性」及「貶抑」傾向。4成受訪者認為「未做哂嘢唔敢休息」,反映他們認為自己在有條件下才能休息,呈「條件性」休息觀。55.4%受訪者更認為即使「好攰」,但會擔心因休息而「追唔切」學業/工作進度,反映青少年視休息為次要,貶低其價值,休息觀呈「貶抑」傾向。 青少年對休息有負面傾向(如休息是次要),加上玩樂後會感到內疚。這一切構成了「逆休息」狀態。即使青少年有機會休息,他們亦未能享受休息帶來的減壓。

三、本地社會文化營造休息觀 內疚感降低休息效力
研究又發現,79.7%青少年認為社會以成績/成就定義人的價值。經過多元迴歸分析,這類功能主義的人觀會顯著加強青少年「逆休息」的狀態。可見,社會氛圍對青少年的休息觀念構成重要影響。數據顯示,即使休息(睡眠/休閒玩樂)能減低青少年倦怠傾向,「逆休息」會明顯減低休息對倦怠的果效。換言之,青少年愈為休息而內疚,其精神壓力會愈大。

總結: 休而不息 心態更重要
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青少年沒有足夠睡眠,加上普遍青少年有倦怠傾向。縱使數據反映青少年能透過休息紓緩精神壓力,但近4成青少年對休息具負面觀感,而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休息觀念更削弱休息的作用。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認為,休息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香港這崇尚效率與功能的社會文化下,休息往往被視為奢侈品,甚至被標籤成懶惰、弱者的表現。是次研究揭示這種文化令休息失去了應有的調適效能,反而為青年人帶來焦慮和壓力,甚至有機會導致各樣身心疾病。社會各界應該合力糾正被扭曲的休息觀,讓下一代得到真正休息的機會。 突破輔導中心高級心理輔導員廖暉清建議,家長及老師要特別留意富有責任感、有完美主義傾向及經常擔心成績表現的青少年,他們有些表現優秀,但內心卻承受著不許失敗的心理重擔,休息反而令他們更焦慮不安。其實休閒玩樂有助鬆弛大腦神經,增添快樂感及舒緩情緒,恰當的休息觀有助現今的青少年身心靈健康發展。

註:
1:對照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研究,6-13歲青少年需日睡9-11小時、14-17歲則為8-10小時、18-25歲及26歲以上同為7-9小時。是次研究發現,香港6-13歲青少年日睡7.5小時、14-17歲則為6.7小時、18-25歲及26歲以上分別為6.6及6.4小時。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