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3年7月11日

 

香港青少年具利他精神

八成不滿社會現況仍積極公民參與

突破機構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名為「利他精神與公民參與研究」。研究發現本地青少年普遍儘管對香港現況及未來感負面,近九成青少年仍願意參與社會事務,極具利他精神。研究亦發現利他精神有助公民參與。另外,青少年公民參與比率較以往上升25.5%。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15至29歲青少年,以隨機抽樣電話普查訪問形式進行,成功訪問本地1,004名香港青少年。訪問成功率為4.8%(有效成功率為24.8%),樣本標準誤差少於 ±3.1%。受訪男性為49.7%、女性則為50.3%,平均年齡20.3歲,五成受訪者15-19歲(51.4%)。六成半(65.2%)受訪者在學,三成(32.4%)在職;教育程度方面,46.9%具高中至預科程度,達大專或以上程度的亦有46.4%。


研究主要發現:
一、 青少年對香港現況及未來均感負面 但參與社會動力顯著上升
對於香港現況,八成(81.1%)青少年表示社會氣氛不和諧;對於未來,青少年同樣感覺負面,逾六成(64.8%)青少年認為香港未來只會變差;可見青少年對現況及未來均感不滿。然而,在如此負面的環境下,近九成(89.9%)青少年願意為社會發展出一份力。青少年參與社會能力感增強,近七成(66.8%)青少年認為自己有能力參與社會事務。其能力感較2007年同類研究高出兩成半(24.7%)。數據反映現時青少年對香港現狀及未來感負面,但參與社會的動力卻有增無減。
「公民捨命」集思會及利他精神與公民參與研究發佈
對於香港現況,八成(81.1%)青少年表示社會氣氛不和諧;對於未來,青少年同樣感覺負面。
( 圖片來源:時代論壇 )
二、青少年公民參與比率上升 參與抗爭活動錄三成升幅關心社會議題
近九成(88.3%)青少年認同參與社會行動對發展公民社會重要。公民參與大致分兩類,政治參與及社會參與。以5分為滿分,是次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公民參與平均分為2.4分。對比2007年同類研究錄得的1.9分,得分上升25.5%。當中,以就「社會事務於媒體發表意見」的升幅最高(56.0%),而參與抗爭活動的比率亦錄得三成升幅(30.1%)。

三、利他精神有助公民參與 愈利他愈願意貢獻社會
利他精神是將別人利益置於自己之上。利他精神包括兩個元素:「同埋心」及「犧牲精神」。「同理心」指設身處地的待人心態,「犧牲精神」則指偏向顧及自己或別人利益的取態。

利他精神與公民參與的關係方面,數據顯示普遍青少年具有一定程度的利他精神。94.3%青少年認為「能夠為別人付出,是一種福氣」,79.1%青少年更願意為不認識的人爭取他應有的權益。面對利益抉擇,68.5%青少年願意為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利益。

數據進一步分析顯示,利他精神有助推動公民參與。利他精神與公民意識及公民參與均有正面關係。另外,具利他精神的青少年傾向願意為社會發展出一份力,他們同時亦較認同社會行動對公民社會起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利他精神有助社會發展,以及提高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度。

總結: 青少年對現況未來均感負面 培育利他精神對社會發展重要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願意為別人犧牲自己,有別一般印象,而利他精神亦有助推動青少年參與社會。青少年對現況及未來縱感負面,他們對參與社會事務的動力有增無減。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認為,是次研究發現青少年參與社會的動力增強,與通識教育的實行有關。它促使青少年接觸不同社會議題,從而建立自己的觀點。加上,近年出現較多社會參與的事件,如菜園村,國民教育事件等,當他們參與相應的社會行動時,便會從中體會參與的重要和意義,以致更相信自己對社會事務有份。

另外,研究數據顯示利他精神對社會發展的重要。陳競存認為要提高青少年的利他精神,需從教育著手。強調人與人的關係性,彼此負責,而非只求一己私利。在講求計算,爭取個人利益的世代,利他精神才是建立公民社會的要素。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