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0年9月9日
港人重視建制外的聲音 逐步接納以社會行動表達
對青少年社會參與持正面態度
突破機構於二○○九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進行一項的「市民對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的觀感」研究,發現近年社會行動相關的事件雖多,市民普遍仍以正面的態度對待社會行動的表達,並且開始重視社會上能夠有建制以外的表達方式。對於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市民雖存在一些憂慮,整體上持正面態度者仍較多。研究反映,青年人的社會行動表達已贏得市民的支持。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15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突破事工研究及發展部以隨機電話訪問形式,成功訪問本地936名市民,訪問成功率為12.1%,樣本標準誤差少於±3.2%。受訪者平均年齡39歲,五成多(52.8%)為工作人士,二成(20.2%)依然在學,三成多(34..3%)具大專或以上學歷。
研究主要發現:
近年社會行動頻密,市民仍接納此類表達
鑑於回歸以來,香港的社會行動愈見頻密;近年更湧現一批積極的青年人,所爭取的亦並非他們直接的個人利益,而是社會民生及政治議題。是次研究主要瞭解市民對社會行動的觀感,並他們對本地青少年積極參與的意見。
研究發現市民普遍接納社會行動形式的表達,七成多受訪市民接受「簽名運動」(74.9%)、「報章或網上撰寫文章」(73.0%)或「舉行記者會」(70.0%);近六成接受「遊行」(58.5%),較激進的「示威」也有近四成(38.1%)人接受。
市民對社會行動能帶來的結果亦非常正面,絕大部分認為可以「讓各群體表達聲音」(92.8%)、「引起社會對議題的關注」(92.6%);六成多人認為社會行動可以「比政府的咨詢渠道更有效表達意見」(69.0%)、「促進政府平衡同考慮各群體利益」(68.7%)或「令社會更平等」(61.9%);四成人認為是「一種對社會不滿的宣洩」(40.5%),只有少數認為會「破壞香港繁榮安定」(22.1%)、「破壞香港經濟」(18.3%)。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15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突破事工研究及發展部以隨機電話訪問形式,成功訪問本地936名市民,訪問成功率為12.1%,樣本標準誤差少於±3.2%。受訪者平均年齡39歲,五成多(52.8%)為工作人士,二成(20.2%)依然在學,三成多(34..3%)具大專或以上學歷。
研究主要發現:
近年社會行動頻密,市民仍接納此類表達
鑑於回歸以來,香港的社會行動愈見頻密;近年更湧現一批積極的青年人,所爭取的亦並非他們直接的個人利益,而是社會民生及政治議題。是次研究主要瞭解市民對社會行動的觀感,並他們對本地青少年積極參與的意見。
研究發現市民普遍接納社會行動形式的表達,七成多受訪市民接受「簽名運動」(74.9%)、「報章或網上撰寫文章」(73.0%)或「舉行記者會」(70.0%);近六成接受「遊行」(58.5%),較激進的「示威」也有近四成(38.1%)人接受。
市民對社會行動能帶來的結果亦非常正面,絕大部分認為可以「讓各群體表達聲音」(92.8%)、「引起社會對議題的關注」(92.6%);六成多人認為社會行動可以「比政府的咨詢渠道更有效表達意見」(69.0%)、「促進政府平衡同考慮各群體利益」(68.7%)或「令社會更平等」(61.9%);四成人認為是「一種對社會不滿的宣洩」(40.5%),只有少數認為會「破壞香港繁榮安定」(22.1%)、「破壞香港經濟」(18.3%)。
市民重視社會擁有建制以外的渠道表達
研究又發現,市民非常重視在社會及政治議題上,「建制內外的咨詢和意見表達渠道都應該並存」(84.4%);市民認為在議會、正式咨詢架構以外,「社會應該容讓市民表達意見」(82.0%)及「應該要有其他渠道讓大眾表達聲音」(78.1%)。
市民重視建制以外的表達,相信是他們對社會行動普遍接納的原因。研究結果亦反映類似情況,最多人表達接受社會行動的原因是「政府和議會的咨詢或反映意見的渠道只是『做樣』」(29.1%),其次是「政府政策沒有平衡不同群體利益」(26.7%)。另外,被問及政府怎樣的回應或取態,會令他們需要由以撰文表達意見升級至遊行示威時,受訪者主要認為是政府「只是照顧一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35.1%)及「不願意就民意作出改變」(24.8%)。這顯示經過近幾年的社會行動事件,市民已經逐步接納社會行動作為向政府表達意見的方式。
對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雖有憂慮,持正面態度者較多
研究顯示,市民對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的看法持正、反兩面意見,較多的關注是他們「容易被煽動」(20.9%)、「對社會議題的看法不成熟」(15.6%)。但以整體計算,仍有近五成(46.2%)市民對青少年社會行動單單持正面態度,包括「行動令社會尊重他們的聲音」、「對社會議題有創新睇法」、「願意為社會付出更多」、「有能力為社會帶來改變」、「會獨立思考」、「懂得顧全整體利益」等;單單持負面態度者,包括以上兩項憂慮、「搞亂經濟及社會繁榮安定」、「起唔到乜野作用」等合共只佔三成多(36.3%),另外一成半人(17.5%)的觀感是同時持正面及反面。反映市民對青少年的參與雖存在一些擔憂,但整體上理解他們的行為,並賦予正面的評價。
研究發現,整體計算合共近七成(68.6%)市民是完全認同三項關於社會上應該有建制以外表達的想法;深入分析顯示,此類人士是更能接受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表達,對青少年參與單單持正面評價者的比率亦更高,達五成多(50.5%),顯示重視建制以外表達的人士,會更加接納青少年的社會參與。
青少年參與社會運動的表達方式
社會學系一年級學生梁仕池曾參與菜園村等保育行動,他提出,當青少年發現社會存在不公平時,可以將個人看法、有關議題的社會研究結果,以意見書形式向有關方面反映。在建制外,除以一般的社會行動喚醒大眾關注,亦可透過網絡群組,如Facebook等,將相關的新聞、評論和意見傳遞,令更多人接觸和討論該議題,以加強相應的社會行動的影響力。
新一代為社會監察力量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認為,香港的社會文化過去一向以個人利益掛帥,青年人能夠在沒有直接個人利益的情況下之參與社會行動,著實令不少市民對他們另眼相看。近年政府的諮詢工作予人「做樣」、「門面工夫」的觀感,令越來越多人接受在建制以外的社會行為形式表達意見,當中不乏開始關注社會政治的香港新一代。他們將會是本地一鼓新興的社會監察力量。
青少年推動社會進步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表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施政往往維護商界利益,無視市民聲音,使市民對建制的懷疑越來越大。「八十後」現象正是回應社會的不義和制度的缺陷,而青年人參與社會行動將為推動社會進步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又發現,市民非常重視在社會及政治議題上,「建制內外的咨詢和意見表達渠道都應該並存」(84.4%);市民認為在議會、正式咨詢架構以外,「社會應該容讓市民表達意見」(82.0%)及「應該要有其他渠道讓大眾表達聲音」(78.1%)。
市民重視建制以外的表達,相信是他們對社會行動普遍接納的原因。研究結果亦反映類似情況,最多人表達接受社會行動的原因是「政府和議會的咨詢或反映意見的渠道只是『做樣』」(29.1%),其次是「政府政策沒有平衡不同群體利益」(26.7%)。另外,被問及政府怎樣的回應或取態,會令他們需要由以撰文表達意見升級至遊行示威時,受訪者主要認為是政府「只是照顧一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35.1%)及「不願意就民意作出改變」(24.8%)。這顯示經過近幾年的社會行動事件,市民已經逐步接納社會行動作為向政府表達意見的方式。
對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雖有憂慮,持正面態度者較多
研究顯示,市民對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的看法持正、反兩面意見,較多的關注是他們「容易被煽動」(20.9%)、「對社會議題的看法不成熟」(15.6%)。但以整體計算,仍有近五成(46.2%)市民對青少年社會行動單單持正面態度,包括「行動令社會尊重他們的聲音」、「對社會議題有創新睇法」、「願意為社會付出更多」、「有能力為社會帶來改變」、「會獨立思考」、「懂得顧全整體利益」等;單單持負面態度者,包括以上兩項憂慮、「搞亂經濟及社會繁榮安定」、「起唔到乜野作用」等合共只佔三成多(36.3%),另外一成半人(17.5%)的觀感是同時持正面及反面。反映市民對青少年的參與雖存在一些擔憂,但整體上理解他們的行為,並賦予正面的評價。
研究發現,整體計算合共近七成(68.6%)市民是完全認同三項關於社會上應該有建制以外表達的想法;深入分析顯示,此類人士是更能接受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表達,對青少年參與單單持正面評價者的比率亦更高,達五成多(50.5%),顯示重視建制以外表達的人士,會更加接納青少年的社會參與。
青少年參與社會運動的表達方式
社會學系一年級學生梁仕池曾參與菜園村等保育行動,他提出,當青少年發現社會存在不公平時,可以將個人看法、有關議題的社會研究結果,以意見書形式向有關方面反映。在建制外,除以一般的社會行動喚醒大眾關注,亦可透過網絡群組,如Facebook等,將相關的新聞、評論和意見傳遞,令更多人接觸和討論該議題,以加強相應的社會行動的影響力。
新一代為社會監察力量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認為,香港的社會文化過去一向以個人利益掛帥,青年人能夠在沒有直接個人利益的情況下之參與社會行動,著實令不少市民對他們另眼相看。近年政府的諮詢工作予人「做樣」、「門面工夫」的觀感,令越來越多人接受在建制以外的社會行為形式表達意見,當中不乏開始關注社會政治的香港新一代。他們將會是本地一鼓新興的社會監察力量。
青少年推動社會進步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表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施政往往維護商界利益,無視市民聲音,使市民對建制的懷疑越來越大。「八十後」現象正是回應社會的不義和制度的缺陷,而青年人參與社會行動將為推動社會進步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