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7年9月2日

 

香港青少年具良好社會責任意識  惟參與無力感甚強

政府需增加渠道  有助提升公民參與

突破機構於2007年7月3日至13日進行一項「青少年公民參與」研究。是次研究主要了解本港青少年的公民參與情形。公民參與的形式,包括行使公民權利,參與社會事務、政治與公共事務及尊重和遵守法律。研究結果顯示,香港青少年的公民參與普遍偏弱,只停留在認知和關注社會與政治事務的層次,欠缺具體行動。他們雖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但卻並不熱衷公民參與。研究又發現,這與他們的政治和社會參與無力感和偏重個人利益相關。建議政府應開放更多有效渠道,讓青年參與公共事務,以減低他們的無力感。

研究方法:
研究以普查問卷方式進行,抽樣訪問全港14間中學,以中四及中六學生為主,收回1800份問卷,其中有1300份有效問卷,佔總數的72.2%,樣本標準誤差2.7%。受訪樣本當中,男性佔37.1%,女性佔62.9%。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於15-19歲,佔97.5%。受訪者主要出生於香港(77.8%),其次為內地(20.9%)。

研究主要發現:
一、 青少年具備良好社會責任意識
數據顯示,受訪青少年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接近八成(76.4%)的受訪者認同「參與社會事務是你的責任」; 超過八成(85.9%)的受訪者認同「你除了保障個人利益,亦有責任維護社會大眾的利益」;接近九成(86.8%)的受訪者認同「你願意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

二、青少年對中國和香港有強烈歸屬感
超過八成(82.4%)的受訪者同意「對香港有歸屬感」;更有超過九成(92.0%)的受訪者同意「他們是香港的一分子」。認同和珍惜過往香港的歷史和文化的受訪者,亦接近八成(77.7%)。同時,青少年對中國人的身分看法普遍正面。超過七成(72.9%)受訪者同意「不論中國的發展如何,你都會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亦有超過六成(64.0%)的受訪者同意「為自己的中國人身分感到自豪」。

三、重視歷史文化有助公民參與
研究又發現,珍惜香港歷史文化的受訪者,他們的公民參與,較會付諸行動,包括參加街頭簽名運動、向有關組織表達意見、成為學生會幹事等。
36_美聯社
研究結果顯示,香港青少年的公民參與普遍偏弱,只停留在認知和關注社會與政治事務的層次,欠缺具體行動。
( 圖片來源:美聯社 )
四、青少年政治和社群參與無力感偏高
數據顯示,青少年普遍認為他們的參與並不能改變社會或政治現狀。接近八成(79.7%)的受訪者同意「沒有能力影響政府的決定」;接近六成(58.0%)的受訪者同意「社會事務看似十分複雜,你沒有能力參與其中」。研究同時發現,青少年社會和政治參與的無力感愈強,則愈看重個人利益,對他們的政治發展和公民參與造成負面影響。

五、青少年的公民參與較少付諸行動
只有一成多(16.1%)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經常/頗多」跟家人、老師或同學討論、或者在newsgroup討論社會事務;另外只有一成多(16.2%)曾就某些社會事務或議題投稿至報館、雜誌等等。青少年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義務,都只流於關注或討論社會或政治事務,但當要把這些認知和討論轉化成具體行動時,參與者的比率卻大幅減少。

另外,整體的受訪青少年中,於過去一年,有超過四成(44.8%)的受訪者沒有參與義務工作,接近四成(37.7%)的受訪者沒有關注或協助社會的弱勢社群,這顯示青少年對參與具體社會行動並不熱衷。

六、提供空間 建立溝通渠道
負責是次研究的研究幹事彭慶東認為,隨著殖民地時代的過去,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和香港的歸屬感愈來愈強,他們亦愈加珍惜本土的歷史和文化,這都是青少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契機。可是,由於青少年感到沒法對公共事務發揮影響力,結果壓抑了他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以皇后碼頭事件為例,事件顯示青少年關心社會、渴望提出自己的聲音。然而,政府卻未有認真回應青少年的呼聲,只會再次加強青年人對社會的無力感。

因此,政府有必要提供足夠及有效的空間,鼓勵青少年參與社會事務,藉此培養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同時,政府亦得開放更多有效渠道讓青少年發表意見,包括強化青年議會等議政組織。惟有如此,青少年公民意識才能得到確立,無力感才得以緩和,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才得以維持。

七、地區青年議會 可提升青年 公民參與意識
突破事工研究及發展經理陳競存認為,政府未有為青少年提供合適和有效的參與社會與政治的途徑。於2004年3月,當時的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蔡元雲,已經提出成立地區青年議會,及籌辦青年論壇,以建立匯聚青少年聲音的平台,使之成為青年關注社會的機會。可惜,多年來,政府一直以各種理由,對青年論壇的成立採取拖延的態度。自青年事務委員會第103次會議以後,有關提議亦未有進一步的具體跟進,這實在與鼓勵青少年參與社會的構想背道而馳。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