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1年12月23日

 

新世紀的新男性及新女性

四成青少年具兩性融和特質

突破機構 於今年初進行了一項「青少年性別角色及兩性關係研究」,調查發現近四成青少年具有「兩性融和」的性別氣質,懂得接納及欣賞兩性差異及能彈性處理相處的衝突,建立積極及正面的溝通模式。相反,性別氣質較「含糊」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較易出現性別定型的偏見,於兩性溝通及相處上容易發生衝突,出現戀愛權控及感情暴力行為。

是次研究對象為本地中三至中七學生。研究以普查問卷抽樣方式進行,訪問了910名中學生,回收率達75.8%,樣本誤差率少於3.5%,男受訪者佔44%,而女受訪者則佔56%。是次研究目的主要是瞭解青少年的性別角色、兩性相處及戀愛表現之間的關係。


研究主要發現:
一、 「兩性融和」的性別質素
突破高級研究幹事鄧焯榮指出,社會對男女角色有傳統既定的要求與期望,形成性別定型;「男性氣質」(masculinity) 較為理性、主動及個性堅強,而「女性氣質」(femininity)則較溫和、細心及含蓄。但隨著兩性的角色定型逐漸放鬆,心理性別(gender)不再被一刀切二分為單純男性或女性的氣質。反而,男尊女優、兼具男性及女性特質的「兩性融和氣質」 (androgynous),懂得欣賞兩性彼此的優點 (gender appreciation),逐漸成為新世紀提倡的性別質素。
18_網上圖片
調查發現近四成青少年具有「兩性融和」的性別氣質。
(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
表一 : 性別氣質的四個類型
按著新的性別氣質分類 (表一),是次研究結果發現,近四成(38%)青少年具有「兩性融和氣質」,其中男受訪者(42%)的比率較女性(35%)為高;只有28%女受訪者傾向較高的「女性氣質」,19%男受訪者較高的「男性氣質」。研究亦發現,「兩性融和」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性別身分有較高的接納程度,並善於以和諧及彈性的溝通模式與異性相處;在戀愛關係上,亦少以權控及暴力的方式對待伴侶。相反,性別氣質較「含糊」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對性別定型的一些偏見,傾向運用矛盾及不平等的兩性溝通模式,例如認為『與異性溝通是要用加倍的時間和精神,因為這是吃力的事。』(36%),『因著兩性的能力和社會角色不同,是沒有需要爭取同等的地位。』 (34%)

二、戀愛權控與感情暴力行為
研究探索青少年的性別氣質及性別定型偏見,如何影響到兩性的人際相處及戀愛感情關係。結果顯示不健康的性別定型的偏見,容易引致過分的權控,甚至出現感情間的暴力行為。有超過三成青少年表示在戀愛過程中有互相管束的經歷,例如:為免激嬲對方,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與伴侶去街(27%)、伴侶期望自己向他/她報告行蹤(34%)。更甚有一成的受訪者承認曾經遇過伴侶以暴力方法解決問題,如:為了避免破壞雙方關係,就算被伴侶以言語侮辱也不表反抗(11%);在不願意情況下與伴侶互相愛撫以維持感情(11%);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與伴侶發生性關係,以維持感情和關係(5%)。

總結: 性別教育與感情人際問題的預防
負責是次研究的鄧焯榮認為,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對兩性相處及角色的配合普遍呈正面的心態,但亦有部分青少年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比較含糊,較易產生性別定型,缺乏健康的兩性相處技巧,容易引致不良的感情關係及戀愛問題。突破機構於年初進行的「青少年感情生活研究」,結果亦顯示青少年缺乏處理感情衝突的技巧。

鄧焯榮表示現行教育及社會服務推行的性別教育及人際技巧培育,未能適切回應青少年於兩性關係的處境。要協助青少年正面的成長,需要多方建立他們的性別氣質,培養他們對兩性彼此的瞭解和接納,達至彼此尊重及和諧關係。

是次研究發現有感情問題的青少年,只能反映冰山一角。適逢聖誕節日當前,情侶單獨相處相對增多,部分可能會因為節日浪漫氣氛而勉強接受伴侶過分親密的要求,更甚面對伴侶間衝突,甚至發生感情暴力行為。臨床心理學家蔡暉明指出,青少年在人際及感情上遇到困擾而尋求輔導,往往是因為對性別角色有誤解所致。

蔡暉明呼籲青少年在感情關係中要曉得保護自己。對於男女雙方,在感情相處中要有基本原則及底線,避免性別定型或偏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有些女孩子錯誤認為拒絕伴侶的性要求便是不愛對方;但事實即使是善解人意的人,對於過分的要求或行為亦應該說「不」。對於父母及青少年工作者,多關心青少年的感情生活,遇有需要應尋求專業輔導的協助。長遠來說應培養他們與伴侶的溝通和尊重,避免感情暴力問題的發生。

相關研究